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

ID:22676798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_第1页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_第2页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_第3页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_第4页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体制研究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由知识的传输和吸收两个过程组成的统一体。在知识经济中,只有当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融为一体时,知识的转移才有价值。学校在实现其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功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经济部门和社会其他部门(尤其是企业)发生知识转移。[1]在高职教育的校企共育过程中,知识转移是在学校和企业内部或相互之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它不是简单的知识扩散,而是不同知识

2、主体之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本文通过构建高职校企共育中知识转移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知识转移方式,进而研究在不同知识转移层次中这些知识转移方式的有机组合,即知识转移机制。  一、高职校企共育中的知识转移模型  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知识转移的主体有教师――知识源,学生――知识接受者;企业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知识转移的主体包括跨越校企边界的知识接受者和组织团队。以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个组织为研究对象并有机组合,可以构建一个宏观的校企共育知识转移模型(见图1)。  知识源是知识的拥有者,要实现知识转移就必须有知识源,这是必要因素。高职院校中的知识源主

3、要是教师,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知识、共享知识,将知识进行复制转移。知识接受者是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受体,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对知识转移的结果产生影响。学生群体是高职院校中的知识接受者,接收知识的方式大多是通过课堂任务驱动。企业则主要是通过管理团队实现企业运作,想要推动企业中的知识转移,少不了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团队。企业中形成了管理团队才能进一步建立知识转移评价和激励系统。通过对各种知识转移活动的全过程监督,使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得到规范管理,从而推动知识转移的持续进行。  总体来看,知识转移的过程即是知识源将知

4、识通过媒介转移给知识接受者。当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则形成知识内容转移的活动。当在校学生跨越校企边界时,即在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过程中,由企业提供岗位或其他学习、实践等机会,学生则将吸收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即学校、企业和知识接受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知识转移的环境系统,这一环境的形成拉动了知识转移的开展。  二、高职校企共育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根据知识获取方式,组织知识可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的知识,如通过语言传播、书籍文字等方式,或通过视觉听觉、多媒体等各种渠道获取和学习的知识。

5、隐形知识是指不能够通过编码方式转播和学习,需要由个人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隐形知识的获取同个人的经验和经历紧密相关,通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对象指的就是隐形知识,隐形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实践。  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80%左右的知识是文字化和公式化进行传递的显性知识,剩余20%的是未被表述而通过实训所传递的隐性知识。而企业中的知识传递则与高职教育中的知识传递互补,即80%左右的知识是未被表述,通过工作实践获得的隐性知识,剩余20%的才是能够文字化和公式化的显性知识。校企共育的实质则是让学生――知识接受者在校内、企业内或是跨越校企边界时,

6、灵活地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其中,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过程可参考由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过程(见图2)。  1、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经验共享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校企共育中典型的例子则是学徒制。知识接受者跨越校企边界逐步成为实践共同体的一员:其身份从学校的学生转变为企业中的一员,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从一个新手到一个着手做些常规而简单的工作,直到最后成为一个熟手甚至是精英。在其整个过程中,参与者通过观察、模仿和交流的

7、方式获得隐性知识。  2、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3]通过类比、隐喻、假设或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一过程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把自己的各种认知及经验转化为可编码的知识,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将认知、经验等格式化、规律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常操作性较强的、能够具体化或常规化的知识被认为是容易传播的,而深层次的、不能够具体化的知识则被认为是不易被获得的。因此,校企共育过程中,想要使得知识转移过程更加顺利,可优先采集和加工能

8、够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3、融合(bination)即把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综合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主要就是知识的融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