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

ID:22669774

大小:196.00 KB

页数:93页

时间:2018-10-21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1页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2页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3页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4页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语法化是语言学家们长期关心的主要议题之一,近年又受到认知语言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这两个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着重探索和分析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来自实义词语的现象,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和结果.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通过这一研究可以进一步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与人们的认知能力,隐喻规律密不可分.首先语法化是基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与人的主观性有关,主要是指从实到虚的演变,隐喻也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因此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共通的.当今国外研究语法化的认知语

2、言学家主要有:Langacker,Lakoff,Taylor,Heine,Hopper,Traugott,Ungerer&Schimid,Sweetster,Dirven&Verspoor等.他们对语法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且将其研究范围从“实词虚化”扩大到句法和章法,甚至将从典型概念结构所产生出的句法结构的论述也囊括其内,强调了语法化与隐喻,象似性,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等现象密切相关,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不可分,以其通过语法化将语言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起来,寻找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理据性,揭示语言演变与人类认

3、知之间的动因规律.语法化概况介绍18世纪法国哲学家E.B.Condillac(孔狄亚克,1715-1780)发现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体标记)是又独立词项演变而来的.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研究作出了贡献,如,Bopp(葆朴,1791-1867)与1816年举出印欧语言中许多实词虚化的例子,这对原始印欧语言的拟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chlegel(施莱格尔,1767-1845)于1818年指出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的速度,如指示代词变为冠词,数词one变为代词.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梅莱)于1912年在其论文“语

4、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法作用的成分(thetransitionofautonomouswordsintotheroleofgrammaticalelements,参见Ungerer&Schmid,1996:255)他们都认为通过语法化过程的研究,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能演变的动因,进一步揭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象似性现象,以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并将语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Langacker将语法化描

5、写为:theprocessoftheevolutionofgrammaticalelementsfromlexicalsources(词项演变成语法成分的过程).他还指出当句子的主语控制力逐步衰减时,语法化程度就逐步提高,主语控制力衰减到极端,语法化程度也就极高,句子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主观化程度.Sweetster(1990:27,148)认为语法化就是从实意词项状态变为语法词素状态,是语义向更加抽象方向变化的一种常见结果.Heine等(1991:2)认为语法化是要表明词项在哪里起到语法作用.Traugott(1993:1)指出”

6、语法化”这一术语有两层意思:(1)研究语法形式和构造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是如何被使用的,又是如何影响语言形成的;(2)研究词项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语法形式的过程.Taylor(1996:349)认为语法化是以往的词项)erstwhilelexicalitem)逐步图式化,逐渐失去原有丰富的概念内容的过程.Driven&Verspoor(1998:62,206)也指出,语法化主要研究原来可以自由运用的词素, 后来却在构词或句法中作不可独立使用的语法标记的过程.正如语义研究,隐喻研究不是西方学者的特权一样,语法化研究也不是西方学者的

7、特有领地,而且我国的语法化研究要大大早于西方.我国学者很早就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实词虚化”的现象: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说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词.(元朝周伯琦<<六书证言为)这或许是对这一研究的最好注解.介词和连词在今天的汉语中已被视为虚词,而在先秦文献中它们还具有表示实意的功能,虽可表示部分虚义,但还没有虚到今天这个程度,也就是说尚未彻底虚化.例如“以”字,在<<诗经>>中相当于后来介词的地方,大部分还保留了“使用”, “给予” “按照” “带着” “拿”等实义.在<<左传>>中后来被当作介词的地方,除了可以直接理解为上述

8、义项之外,还可与“率领” “认为” “和……共同” “依……标准”等来对等.可见“以”的意思还不是很虚.另外今天常做介词的“从”,“由”, “与” “同” “於”等在先秦文献中,相当一部分含有动词的实意,都能找到单独做主要成分的例子.语法化主要研究内容根据上述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