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

ID:22668509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_第1页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_第2页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_第3页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_第4页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水画看虚实观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对中国绘画的虚实观早有阐述,用艺术作臂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虚谷的山水画格调奇逸高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很深的意塊,是中国哲学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老庄的有无说有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有,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有”。最早提出有与无范畴的是老子,他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无”看做是能够生“有”的概念,认为“有”比“无”更根本有”是“无”的存在基础,没有“有无”将无处依附。老

2、子又将有无的关系加以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列举了三个示例来阐述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认为三十根车辐汇集在同一个车毂上,车毂必须中空,才能装上车轴,减少磨擦,旋转不停,这样的车才能够使用;揉捏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处无,器皿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人才能出人,墙内中空,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有了实利无”使“有”发挥作用有了用处。老子指出“无”与“有”二者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不能只重视形而下的“有”。老子

3、又说“有无相生”,用“有无相生”来概括“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把这一辩证关系作为观察认识亊物的方法论命题,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双向运动的过程。“有”和“无”运用到绘画中,就是作品中所表现的“实”和“虚”、“具象”和“抽象”、“形”和“意”的关系。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这里的“无”并不是“没有”或“零”,而是一种混沌状态和绝对无规定性的一种描述,所以说“无”也就是“有”。把“无”称之为“有”是因为它具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从这一层面讲“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生”不是“生成”的意思,而

4、是“成为”“变成”。“有”可以成为“无”,“无”可以成为“有”。虚谷的山水作品如(古殿银妆X寒山积雪就非常准确的阐述了老庄的有无学说,画面中的“有”是山、树、房子和积雪,画面中的“无”是相对山、树、房子而存在的背景。画面中这种“有”和“无”又是相对而存在的有”的山、树、房子和积雪是通过在纸上的留白表现的,“无”的背景是通过淡S的渲染来完成的。这“有”其实是不着笔墨的,相对笔墨来说这是一种“空”,是“无”,而画中的“无”并不是“没有”,相对空白的积雪来说是“有”,因为它是有笔墨的。这就是老庄的“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二、孔孟的虚实观绘画中的虚与实、虚实结合的问题,从广义

5、上讲就是生活中的真与艺术中的美的关系,它是绘画哲学的基本关系。虚实关系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战国时的盂子就已经作了阐述。孔子的虚实关系论是借助对一些具体问題来进行阐述的,在论及演奏音乐的奥妙时认为“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成功的演奏刚开始时,乐音繁盛热烈;展开以后,纯一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然后完成。这是一个先虚后实的创作过程,它是符合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的,以虚的演奏形式开头可以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求知欲,从而产生继续听下去的心理动机;展开以后,使用节奏分明的实的演奏形式,可以使欣赏者的心情从求知欲中平静下来,使之完全溶人到乐曲的节奏之中。在论及自己的职

6、位与本领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对自身而言可以立身的本领要比自己的位置(职位)重要,它是实的东西,要特别重视。在评论说话与行动的关系时,更把虚实关系进行了辨证的思考古者言之不出躬之不逮也。”“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说话相对于行动来说是虚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和只有想法没有说出来的话相比就是实的,这实的东西是要兑现的,如果无法兑现就是一句空话一句虚话,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孔子给自己规定的要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很好的阐述了虚实哲学,胡乱猜疑、不会变通、固执已见、主现武断相对于客观实际来说是虚的,只有拋弃这些虚的东西,抓住客观实际这一实

7、的东西才是做人的根本。孟子在孔子的“虚实”观基础上又进行了发扬,在论及君子的外表和内在的关系时认为“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尽心•上)君子不能徒有恭敬的外表却无实质,被这种虚假的外表所拘束。在论理想时更是把“虚”“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下)使理想充实起来才叫美,让充实的理想进而光芒照人就叫大,理想光芒厢人并能付诸实践就叫圣,圣达到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