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窺管

《莊子·齊物論》窺管

ID:22630149

大小:7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30

《莊子·齊物論》窺管_第1页
《莊子·齊物論》窺管_第2页
《莊子·齊物論》窺管_第3页
《莊子·齊物論》窺管_第4页
《莊子·齊物論》窺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莊子·齊物論》窺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莊子·齊物論》窺管(一)《齊物論》對篇名之解釋,衆說紛紜。其說大致有五:一、論齊一萬物。左思《魏都賦》:"萬物可齊於一朝。"劉淵林注:"莊子有齊物之論。"二、齊一物論。王應麟《困學紀聞》:"莊子《齊物論》,非欲齊物也,蓋謂物論之難齊也。"三、齊物齊論。王先謙《莊子集解》:"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齊一視之,不必致辯守道而己。"四、明萬物之本然。劉咸炘《莊子釋滯》:"此篇初明萬物之然,因明彼我之皆是,故曰“齊物“。"五、兼有"論齊一萬物"、"論齊一物論"二義。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題旨兼有“齊物、論“、“齊、物論“二義,而以“齊物、論“爲主導方面,莊子

2、正是以此去齊各種“物論“。"細審《齊物論》全篇,莊子實旨在“以明”,即闡明萬物之本質。既明本體之不可知性、無確定規定性,本體之幻像“萬物”之相通平齊性、是非標準之無窮相對性,則言論爭辯之“荒謬性”乃不言而自明矣。莊子自謂物性本齊,非因物之不齊而欲齊之也。“物”乃“言”之本。言似沸湯,物乃薪火。明物性本齊,則似釜底抽薪,其沸自止矣,何待“齊一物論”?況"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乃莊子所不取也。闡明本體、闡明物性本齊,則雖有言論,而終未立言,正因其自然而明之耳。"言無言"、"有謂無謂"、"照之於天",正合"卮言"之意。《呂氏春秋·適音》"以論其教",高誘注:

3、"論,明。"是論即明也。故《齊物論》應釋爲"論相通而等齊之萬物"。劉咸炘之說近之。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莊周《齊物》,以“論“爲名。"然也。《公孫龍子》及《荀子》之中,以"論"爲篇名者亦夥。(二)厲風濟陸德明《經典釋文》:“厲風,司馬云‘大風’,向、郭云‘烈風’。”聞一多《莊子拾遺》:“郭釋‘厲’爲‘烈’,‘厲’、‘烈’音同字通。”《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是"厲風"當特指西北風。上文言"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是"飄風"雖止,"泠風"亦有"小和"。若釋"厲風"爲"烈風",則豈可云"

4、厲風濟,則衆竅爲虛"?故將"厲風"釋爲"西北風"於文意爲順。泛曰"厲風",其大則曰"飄風",其小則曰"泠風"也。又,"濟"音字本有"止"義,雨雪止皆日"霽",故風止亦可曰"濟"。(三)其覺也形開成玄英疏:"其覺悟也,則形質開朗而取染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形開,司馬云:“目開意悟也。“"聞一多《莊子義疏》:"案“開“訓“發“。《論語·微子篇》“廢中權“,鄭注“廢“作“發“,云:“發,動貌。“是“開“亦可訓“動“,“形開“猶“形動“也。"《說文》:“開,張也。”段注:“張者,施弓弦也。門之開如弓之張。”“施弓弦”即繃上弓弦,使之緊張也。故“開”可訓“張”

5、。此句則言其醒也則形體緊張。與上句“其寐也魂交”共言“司是非”者“役役”、“疲役”之態也。“開”,關鋒譯爲“不安”,陳鼓應譯爲“不寧”,雖亦近之,然猶未得其真。(四)姚佚啓態“姚佚”同“姚冶”,即“妖冶”,雙聲聯綿詞也。“姚”與“妖”,"佚"與"冶",音近通用。"妖冶"爲常用詞,其他皆爲通借字。朱起鳳《辭通》:"妖冶,女容也。《易·系辭》“冶容誨淫“疏:“女子妖冶其容。“"《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於女子。"是亦以"姚冶"言男子輕薄、扭捏之態。故文中之"姚佚",則當指"司是非"者裝腔作勢、扭扭捏捏之醜態

6、,亦即所謂"喜怒哀樂、慮歎變慹"之態。"啓態"實與上"形開"相呼應。王夫之《莊子通》王敔增注曰:"八者情動而其態百出矣。"此說近是。成玄英疏將"姚佚啓態"四字拆開解釋,牽強附會,其說誤甚。(五)物無非彼,物無非是郭象注:"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转凡事物自外物觀之,無不爲彼,自本事物觀之,無不爲此。莊子將“彼”、“是”之辯證關係,推向相對主義,其旨欲以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本不相對待,相通而爲一。此乃其詭論之所由生也。黑格爾《小邏輯》§172:"直接的判斷

7、是關於定在的判斷。""關於定在",即關於具體之特定存在,非關於抽象、不定之對象。某物自視爲"此",外物視之爲"彼",乃自不同觀察角度而言。然此二判斷均爲關於具體、特定對象之判斷也。若言物亦爲此亦爲彼,則非自某一具體觀察角度而言,其觀察角度則既自視亦由外物視,此乃關於抽象、不定對象之綜合判斷也。故"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各爲具體、直接之判斷;"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則各爲抽象、間接之判斷。莊子故意忽略觀察角度之異,將具體、有條件(觀察角度不同)之"彼"、"此",歪曲爲具體、無條件之"彼"即"此",又以抽象、間接之判斷"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作結論,牽強附會。雖

8、有辯證思想因素,然終淪爲詭辯矣。莊子所言,既爲下文"彼是莫得其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