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ID:2259660

大小:1.09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15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_第1页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_第2页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_第3页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_第4页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智慧点滴《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作者:张小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课堂教学,要体现老师和学生双主体,新课程下课堂上一方面要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包括能很好的驾驭教材、重组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熟悉考试大纲,数学新课改下的高考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学生发现问题、发展思维、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我在实施《化学平衡常数》一节的想法及做法后,产生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一、课堂目标设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

2、的,在过程中获得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科学方法作为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和工具,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知道是怎样来的,如何去获取知识,怎样去解决问题,求的答案。因此,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让他们学会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就是要是学生掌握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本领。在设计过程中,化学平衡常数是定量的描述平衡进行的程度,如何呈现平衡常数的涵义,怎样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平衡常数只有温度有关,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与反应

3、开始进行的方向。利用这一常数怎样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等等。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数字说明问题。这在备课时的难点和重点。胸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胸中有考题。-103-智慧点滴二、驾驭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增删,突出核心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依靠智慧,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教材中涉及到温度的影响,只有一句话,平衡常数与只与温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不得而知,教师要挖掘;涉及到平衡常数与浓

4、度无关、与反应方向无关,教材给出一个表,含六组实验数据。教师的眼里有教材,心里有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以I2(g)+H2(g)2HI(g)为例,计算平衡时浓度次方的比值,给出了698.6K时,I2、H2不同起始浓度,HI的起始浓度为0,两组反应的三种物质的平衡浓度,学生计算,得出比值分别为54.5、54.6,再I2、H2的起始浓度为0,HI的起始浓度不为0的一组平衡浓度,学生计算出比值是54.3;引导学生分析,同一温度下的比值的规律;学生在阅读教材第29页,表中的六组数据仍为上以反应,不过是730K时的实验数据,从正反应

5、进行的浓度不同的三组平衡浓度,计算出的比值分别是48.8、48.6、49.5,从逆反应开始的浓度不同的三组数值,计算出的比值分别是48.4、48.7、48.8,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数字说话,通过讨论、对比、交流,得出不同温度下的比值规律,同一温度下的比值规律。从学生找到的数字规律中,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即可概括出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以及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实现了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由静态转向动态。三、加强学生体验,感悟知识魅力,尊重事实,培养概括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经老师的引导,

6、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地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一天天的培养形成的,通过自己质疑、感悟一天天的生成的。知识的积累在每一节课堂上,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本节课引用的数据比较小,计算麻烦,告诉学生数据源于实验,不能东拼西奏,其目的尊重客观事实。为什么不利用“短、平、快”,直接给出概念及影响因素,然后节约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训练?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用基础知识解答几个习题,它的魅力还在于体验过程,享受过程,学生在计算、比较、归纳中体会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推理,较好

7、地实现了新课标融合三维目标的理念。-103-智慧点滴四、运用知识,拓展适当,拓展过程要深思。本节内容,教材上运用较基础,但2008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中,有两中试题,其一,判断不同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问题,其二,用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问题。课堂上,在平衡常数的应用过程中,举了这两个例子。对于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问题,由于选题得当,学生反应快,实现了预设目的;对于用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方向时,以信息迁移方式引入了“浓度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说法,学生就感到云里雾里。课后进行反思,由于新学的概念,学生不可能大彻大

8、悟,难度把握不恰当,导致学生思维迟钝,一脸迷茫。其实,这道题,化学平衡概念只要明白了,这问题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为什么课上学生反应不好?何不用这一例题,既达到了知识的运用,又不使学生感到突兀。例如:吸热反应:N2(g)+O2(g)2NO(g),在2000时,K=6.2×10-4。2000时,在10升密闭容器中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