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出灵性笔生花

“点”出灵性笔生花

ID:22567811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点”出灵性笔生花_第1页
“点”出灵性笔生花_第2页
“点”出灵性笔生花_第3页
“点”出灵性笔生花_第4页
“点”出灵性笔生花_第5页
资源描述:

《“点”出灵性笔生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点”出灵性笔生花(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南平353000)  :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情境创新思维;实践;诱导  :G623.2:B:1672-1578(2012)05-0065-01  “画龙点睛”是画家的绝妙之笔,“点石成金”是仙家的神化之笔,而“牵一发之动全身”之字眼,则是作家的传神之绝。教师若具备“画龙点睛”、“点

2、石成金”之技法,在学生的习作“困惑卡壳处,激思生花;迷茫费解处,拨云见日;情感泠淡处,推波逐浪;举步维艰处,引道通途”。促其笔思放飞,灵性涌动,作文课就一定能掀起层层浪花,习作也就能锦上添花。  1.妙引导——仿中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依据例子,我们如果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结合课文心摹手追,体会语感,吸纳的表达方式,一定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运用,可以从模仿入手。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

3、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中,我利用“打”、“传口令”、“猜谜语”等游戏或开展说说“我的生日”、“我的名字”、“我家的喜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积极探究教学情境。如教完《北京的春节》一课,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的一幕幕——拿压岁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舞龙舞狮……然后产生一个个小课题,如:

4、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新年拿压岁钱、穿新衣有什么寓意?让学生在充分回忆基础上,学校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2.巧设计——练中创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并且在思维发散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这一特征,教学时,教师不必为学生设定“最佳学法”,而应尽可能地挖掘多种方法,倡导“自主、开放”之教学理念,顺应学生之个性。如教《燕子》这课的结尾,曹凤莲老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奉予投其所好:喜欢画画的,可以用

5、五彩色笔画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爱;喜欢朗诵的,可以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尽情朗读,陶冶情操,提高朗读能力;喜欢编小报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赞美春天的板面,收集描写春天美的好词、好句、好文、好画;喜欢编故事的,可走进图书馆,走入社会,去挖掘故事资源,把自编的发生在春天里的精彩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喜欢写作的,可以将描写春天的优美、生动的词句收集在自己的摘录本上,然后朗读成诵,再融入生活中,写出赞美春天的精美之作。  此教学环节,设计了由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又加强了各学科的横向联

6、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创情境——点火花  习作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巧创情境,引导学生入情生欲、入境生“话”;开启思维的空间,拓展文路,激发兴趣。为尝试这一教路,在一节作文课上,吴燕钦老师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准备几个卤鸭蛋,一个西红柿,几根芹菜和一个盘子拿进教室。我校吴老师激趣引话:“同学们,中秋节到了,我做一道拿手菜献给大家”,并要求说:“请仔细观察,把做菜过程、菜的颜色、造型生动具体地写出来”。菜做好后,学生们通过观察,并言之有物,文思敏捷。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真新鲜

7、,语文教师怎么把菜市场搬到课堂上呢?噢!原来是老师为我们现场展示做凉菜的技巧。只见吴老师用粉红色西红柿做成一个莲花放在盘中间,周围是绿色的芹菜梗做成的水草,几条用卤鸭蛋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小金鱼围着莲花摆一圈。这盘菜真可谓是色、香、味、形俱全啊!”  本节尝试课,吴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把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情境,点燃了学生灵感的火花,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感受到愉乐写作的乐趣。  4.巧引导——妙渗透  《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

8、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校李月英老师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