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ID:22566736

大小:7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30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_第1页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_第2页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_第3页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_第4页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_第5页
资源描述: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对的互文性再解读一、引言互文性(Intertextuahty)(亦称“文本间性”),是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理论话语。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首次在她的一篇名为《词、对话、小说》的论文中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ry)”这个术语。①克氏曾这样说到:“‘艺术’揭示的是一种特定的实践,它被凝结于一种具有极其多种多样表现的生产方式中。它把陷入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主体织入语言(或其他‘意指材料’)之中,如‘自然’和‘文化’关系,不可穷源的意识形态传统和科学传统(这种传统因此是有效的

2、)和现时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欲望和法则,身体,语言和‘元语言’等等之间的关系中。”②这种符号分析和互文性研究给予了我们一种启示:研究者应当将文本真正置入了一张历史、社会和精神之网中间,通过互文性理论,真正探究出克氏所说的“本文的意义”——处于这众多意指实践的复杂关系之中的主体状况——即主体在语言中的位置。《致橡树》(以下简称《致》)写于70年代末,近二十多年来,一直作为当代爱情诗的典范收录于各种新诗选本,也作为朦胧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一文本成为当代经典的呢?在艺术上,一些评论

3、家如是说:“追求意象的新鲜独特、联想的开阔奇丽,在简洁、含蓄、跳跃的形式中,对生活进行大容量的提炼、凝聚和变形,使之具有一定象征和哲理的意味”③;而在思想上,众多文学史也对该诗弘扬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对真诚爱情的呼唤向往持高度的评价态度。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启蒙主义文学史叙事对该诗进行经典化过程中的基本状况,但是,我以为这种启蒙主义立场为了自身反传统的文化政治目的,恐怕将《致》作了过于简单化的理解。他们的解释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该诗意义的一两个侧面,但却是以对该诗更多方面意义的遮蔽为代价的。本文试图突破这种二元对立的价值思维模式,在

4、对文本进行修辞性互文解读的基础上,揭示出这样一首小诗是如何在复杂的语词能指穿梭中确证自己的主体身份的,进而论证这种身份并非如启蒙主义文学史所言:仅仅是一种具有价值同一性的反传统主体,而是别有另一种身份景观:它是在历史、现实和精神之网中编织而成的多重主体,在追求反传统的姿态背后暗藏有某种传统价值的复归。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一种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抵牾现象的思考。二、《致橡树》的再解读在进人正式分析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致橡树》的诗歌本文。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

5、重复单调的歌曲;2.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3.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4.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5.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6.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7.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8.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

6、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下面,本文将从传统、现实、心理三个维度进行本文分析:1.传统维度:独立的女性。全诗共分为八个段落,按照诗歌的内在抒情逻辑,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2段为第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后四段为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似乎是在否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以及日光、春雨这样一些具体的意象。它们似乎很平常,但背后却潜藏了一个具有深意的他者形象—“你”。如果说首段诗句中的花鸟泉光的意象隐喻了女性抒情者的主体身份的话,那么作为对立面的男性身份究竟又如何呢?一方面,我们固然能够从诗歌标题中得到启示:他应当是一棵“

7、橡树”。但是另一方面,女诗人深情的倾诉体表达,不由得我们不产生对于裴多菲的有关爱情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追忆: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案,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很明显,这首诗歌的表达是以男性价值观为依托的。在诗中,“急流”、“荒林”和“废墟”象征了具有自主独立特征的男性主体,而女性则表现为“小鱼”、“小鸟”和“常春藤”。在诗中,后一系列的意象对前一系列的意象

8、表现出一利依附关系,前一系列意象明显拥有在双方关系中的主动权,这可以说是男女两性之间关系力量的一种经典表述。到这里我们在两首诗之间不由得能发现这样一种奇妙的对应关系:《致》使用的是倾诉体,而《我》则使用的是独白体,从诗题上这一点表露得非常明显了,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