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62945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当归六黄汤分煎样品与合煎样品中黄芩苷含量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归六黄汤分煎样品与合煎样品中黄芩苷含量的比较【关键词】当归六黄汤黄芩苷高效液相色谱法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7味中药组成。用于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主治阴虚火旺证。临床上多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盗汗[1]。汤剂迄今仍是中医临床最主要的给药模式,但汤剂的煎煮具有随意性,使用也不方便,因而近年出现了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配方颗粒是以批量的单味中药饮片为原料,分别加水煎煮、浓缩、干燥而得,经单剂量包装,使用时按处方混合后开水冲服,与中药汤剂的分煎相似。传统中药汤剂是按方配药,加水共煎而得,即合煎。分煎与
2、合煎制得汤剂的药效学、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报道[2],但有关其化学组成方面的报道较少。本实验以黄芩中黄芩苷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比较该方“分煎”和“合煎”制得的汤剂中黄芩苷的含量变化,从中药复方汤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面为中药配方颗粒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1仪器与材料 Agli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真空脱气机,自动进样器,四元泵,DAD检测器),HP1100/AODS-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55∶45∶0.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 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在
3、60℃减压干燥4h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104.4μg/ml的溶液,备用。 2.4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定当归六黄汤分煎与合煎浸膏粉各约0.4g,置100ml容量瓶中,加70%乙醇,称重,超声45min,放冷,补足减失重量,过滤,续滤液过0.45μm微孔滤膜即得黄芩苷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样品色谱见图1~3。 2.5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2,4,6,8,10ml的黄芩苷对照品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按在上述色谱条件进样10μl,以峰面积积分值(A)为纵坐标,进样量(X)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得回归方程为:A=24.20X-1.56,r=0.99995,结
4、果表明黄芩苷在0.2088~1.04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图1对照品色谱图(略) 图2分煎样品色谱图(略) 图3合煎样品色谱图(略) 2.6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品溶液10μl,连续进样6次,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RSD=0.09%,表明精密度良好。 2.7重复性实验精密称取同一批分煎浸膏粉、合煎浸膏粉各6份,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测定,计算黄芩苷的含量,RSD分别为RSD=0.07%(n=6)、RSD=0.56%(n=6)。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表1分煎样品的加样回收率实验(略) 表2合煎液的加样回收率实验(略) 2.10样品含
5、量的测定按照供试液制备方法分别处理6份样品,在“2.2”项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结果见表3。 表3黄芩苷含量测定结果(略) *为每处方中含量 表4黄芩苷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略) 由表4可知,当归六黄汤分煎样品和合煎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有显著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不同处理方法对黄芩苷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采用传统煎煮方法得到的传统汤剂其平均含量均低于颗粒汤剂的平均含量。 3讨论 对提取溶媒进行考察,采用不同浓度的甲醇[3](30%,50%,70%,100%)与乙醇[4](30%,50%,70%,100%)超声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用70%乙醇为提取溶媒,黄芩苷的含量较高。 对提取
6、时间进行考察,用70%乙醇分别超声15,30,45,60min,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超声45min含量最高。 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Ⅰ部)所载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指标性成分的分离效果不好,经过调整后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55∶45∶0.2),分离度、保留时间、峰形均好于药典方法,故最后采用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55∶45∶0.2)。 当归六黄汤分煎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明显的高于合煎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可能是由于合煎过程中药物之间发生相互反应,生产沉淀或生成其他物质,从而导致合煎样品中黄芩苷含量偏低。【参考文献】 [1]李怀珠.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阴
7、虚火旺型盗汗13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2):35. [2]周嘉林,王永山.中药浓缩颗粒临床应用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黄海滨.HPLC测定扶正散结片中野黄芩苷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O4,29(6):587. [4]金涛,仇雅静.HPLC测定痤疮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J].海峡药学,2004,16(4):6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