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61386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如何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论文-->如何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丰富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的内容。对于培训课程的开发可以就地取材,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到课程资源中来。教师培训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多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他们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迫切要求提升对地域文化的鉴赏和开发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驾驭教育教学课堂,将文化精髓传承给下一代,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振兴打好理论基础。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地域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和艺术作品,讲解地方特色的文化起源发展,介
2、绍当地的风俗人情、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领悟当地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丰富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内容和教材的编写上,应扩宽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而且要注重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专业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时,内容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相应的改变。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强化培训力度。传统文化的内容庞大丰厚,如果和现实生活结合的不是很紧密的话,很容易让我们感觉到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缺少直观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培训
3、的模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将参训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培训模式不仅局限于常规的专家讲座,也可以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研讨,让参训教师上一堂关于自己家乡的地域传统文化课,硕士毕业论文播放地域传统文化的电影、纪录片、故事片、视频、音乐等方式,让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无限魅力,感受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产生民族认同感,进而增进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之情。还有比较好的做法是,建设文化基地,在培训期间让培训教师到基地去参观,聘请当地文化领域的专家讲解,让参训教师们感受地方
4、传统的精髓,丰富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基地观摩是很好的学习模式,值得采纳。4.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另一方面,也留下了“糟粕”。在很多情况下,“精华”和“糟粕”共存,良莠不齐、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全盘的吸收肯定和全盘抛弃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批判和继承是对立的统一的。在批判中继承,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国经过了两千多
5、年的封建统治,从中也留下了许多迷信传统,文化糟粕,这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要将其抛弃掉。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我们始终要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我们通过了解、分析、思辨,来判断是否吸收、继承。批判和继承成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给教育带来深厚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进而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提供保证。5.组织学员进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在培训期间,通过学员讲堂、研讨座谈等形式组织参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要求学员根据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备课,在课程上展示传统文化成果
6、,之后大家围绕着主题进行评课,并对内容安排、板块设计、讲课方式、逻辑理顺等方面做深度研讨,通过这样的交流,启动大家的智慧,不仅增长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对于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课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积攒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样的教研活动可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来安排频率,作为对课程的一种辅助,使教寓于乐,让学员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在教研活动之后,要求教师们交一篇教研活动之后的感受的论文,物化成果,择优在成果集中发表,作为奖励,以研促训。6.利用网络及媒体加大传统文化学习。目前很多人获知信息的,主要通过网络和媒
7、体,网络和媒体称为了人们获取信息量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平台。百家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新杏坛、天下收藏、文化中国等栏目均是国学类节目的优秀代表作品,可以倡导大家去观看学习、讨论交流。这些节目通过解读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中国人感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进而传播中华文明的久远影响。传承五千年历史文化,让我们透过大师们的思想锋芒,感知历史的变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不绝。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热点讨论、上传资源、手拉手活动、视频会等形式进行畅通的网络交流和讨论,便于资
8、源的分享和视野的开拓,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是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遗产,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为我们的国家创造更灿烂的文明。在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要适应社会发展,要加以借鉴和创新。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责任和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