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ID:22514241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9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1页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2页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3页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4页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写景类古诗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性的提升。以第三册(人教版·试验本)为例。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古文到现当代优秀散文,都有所涉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第三册几乎就是几千年文学历程的一个缩影。但高质量的教材并不等于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如何使学生能够领会这些文学作品精要,并转化为自己的文学积淀,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而对古诗尤其是写景类古诗的鉴赏更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悲秋类诗歌为例,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写景类诗歌。  关键词:古诗鉴赏;教学实践  []:G633.3[]:A  []

2、:1002-2139(2011)-19-0082-02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此为发轫,一代又一代遭遇坎坷而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对“衰草披离”、“白露为霜”的秋天投以最深情的凝眸、最执著的关注。正像刘勰所说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而这每一次摇曳又催发了无数令后人为之心旌摇曳、为之拍案叫绝、为之黯然销魂的悲秋佳作。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去感悟、赏析、理解这一类作品呢?  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这类作品产生的原因。诚然,秋天本身容易引起人们伤感:木叶萧萧、百草凋零、霜风渐紧、残阳如血,大自然“无语而凝噎”。但刘禹锡说

3、:“我言秋日胜春朝”,豪情万丈;而“落魄江湖载酒行”的杜牧则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叹。可见秋天也有昂扬向上的一面。虽然这类喜秋、赞秋类作品在咏秋类诗文中所占比重不多,却也足以说明,秋天本身不是引发人们愁思绵绵的根本原因。那么,其根本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了解们在悲什么和为什么而悲?杜甫在《登高》中吟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作客”词不难看出,老杜抒发的是羁旅之感、游子之思。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悲壮地唱着:“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镇守边塞的统帅,范氏深谙征夫们的悲哀。可以说悲秋类诗文的生力军就是这些大量存在的游子、征夫们,而征夫、

4、游子们的存在直接催发了另一类——即思妇们的“悲”,李清照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中国古代,交通、通信都十分落后,再加上战乱频仍,盗匪横行,生离即有可能成为死别,所以抛家别子的他们面对凄凉、冷落的秋景油然而生悲意实在是情理中的事情,诚如恒温所言“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当然,学生们了解了上述原因——谁在悲?为何悲?——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够深入地、驾轻就熟地欣赏诗歌了,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方法、步骤上加以全面的引导。  接下来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具体引导学生赏析悲秋类诗文的。  上课之前,我印发了一些咏秋类作品(三篇“悲秋”

5、诗、二篇“喜秋”诗、一篇喜秋类散文),让学生预先赏析。上课时,我以“秋”和“愁”的关系导入,告诉同学们“心”在“秋”下就是“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悲秋类诗文赏析。接着,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谈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结果,被提问的同学大多言不及义,不知如何去赏析这首散曲。  我提示:“本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学生回答:“悲”  问:“这种悲是直接抒发的,还是间接抒发的?”  答:“间接”  问:“通过什么方式?”  答:“写景”  问:“写了哪些景物?”  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十种景物”  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

6、点?”(提示:颜色)  答:“灰色调”  问:“最能反映感情并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板书鉴赏步骤:  感情基调(悲、喜、咒、颂)  1.整体感知  内容(写了什么)  抒情方式(间接、直接)  2.局部品味  最能体现情感的诗句  按照这个步骤,我让学生朗读并自己鉴赏《渔家傲》。结果,学生基本上能依据上述步骤对该词进行初步的赏析,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与我的设计是相符的):学生们对“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难以理解,在讲析这句诗的基础上,我又举了第三首《水仙子·夜雨》,该词不是很晦涩,但如果对“叹新丰孤馆人留”句的典故(用的是唐代马周落魄长安

7、的典故)不知道的话,则在对整首诗的把握  上会出现偏差。但这样赏析诗歌仅是在最粗浅、最宽泛的层面上进行的“粗读”。为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如何鉴赏诗歌,了解诗歌的三味,必须进行“精读”,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我又举了的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一句诗。  问(师):“感情基调是喜还是悲?”  答(甲):“悲”  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答:“从‘枯荷’一词”  问(乙):“悲还是喜?”  答(乙):“喜”  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