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

ID:22490299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文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一)熟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的、被动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同时,对于自己真

2、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迗到熟练。熟读成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己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借助于文本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3、,说明文要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因此,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再次,明确阅读要求。首先要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亵”、“恶能无纪”中的“恶”等;其次要读正句子,不读破句,如《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以众议举宠为督”,《马说》中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然后是读通文章,能比较流畅地朗读全文,像《岳阳楼记》中写洞庭湖明媚春光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景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像《与朱元思书》中“风烟倶净,

5、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些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二)联系法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迗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

6、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迗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第二,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完整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第三,时代背景的联系。每一部或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

7、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的客观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在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情况。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谴内心的愁闷,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

8、题。(三)质疑法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理解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