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2469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7
《浅议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0前言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量的急剧增加,阅读作为一项独立的语言能力,已不仅仅是为写作起提供范例和导引作用,而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提高阅读效率,快速、准确、精要、高效地信息获取,是现代社会对劳动者必然提出的较高阅读要求。阅读能力对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职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职校学生大都阅读能力
2、偏弱,导致学习上的困扰,这需要教师在遵循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方法,组织高效率的教学,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激发阅读兴趣,使他们逐步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按照中职学生可以掌握的认识规律。61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组织教学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握一篇文章的总体呢?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教师有两个基本的导入策略,一为任由学生阅读,仅有时间限定,这样可充分
3、发挥学生的阅读经验获取他们认为主要的东西:内容、事件、人物、思想等;一为教师先把阅读目标作出提示或要求,让学生围绕目标阅读,这样可迅速找到方向感,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策略中体现较为明显。教学时还可根据不同的文章体式和手头可用的材料,灵活导入课文阅读。感知能力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留有较为灵活的调节余地。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内容的限定可适度放宽,而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内容限定可收窄些,并适当提示,使其能较快的捕捉到目标信息内容,逐渐增强阅读的自信心和兴趣。阅读教学中加强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方法,
4、逐步形成快速阅读和敏捷的语言感受能力。2引导学生找文章重点此阶段是在感知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读,对文章内容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目的是理解作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归结全文主旨。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关键信息的核心阅读能力阶段。6首先,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先要引导学生捕捉内容要点,阅读时注意课文有多少自然段,每段说了什么,段与段间的联系是什么,其中心意思是什么等问题。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再提炼出能统一起来的共性要素。其次,引导学生辨析文章的思路,通过分解组成文章的语言材
5、料,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维进程,弄清文章的结构布局。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材料的选取、顺序的排列、段落的层次、线索的穿引等方面,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再次,可通过反复阅读,细加对比,深入追问,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使感知得到升华。在此过程中,还可指导学生采用含蓄句阐释、关键语句辨识等方法来发现隐含的重要信息,做到准确、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课文,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体会文章精髓培养学生体会文章精髓是语文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表现之一,现代社会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中职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6、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课程里充满了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内容,利用这一条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维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人。审美性阅读6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鉴赏,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再对照、比较、分析,以达到品味、欣赏的目的。因文体所载内容的特质不同,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可作为审美性阅读的重点课文。审美性阅读要顾及学生原有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等基础,教师要
7、善于通过表情朗读、生动描述、多媒体教具等的辅助手段将学生引入文章蕴含的审美境界中去,并作细细品味,深入研读。美的文章只读一两遍是品不出味的,要反复吟咏、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髓所在。可以从取材、结构、语言、表现技巧等角度进入审美的品味通道。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品味课文,特别是教学散文一类的文章时,先从品味语言入手效果较好。4培养学生消化、运用能力6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消化,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此阶段是在前期阅读基础上的深化和延伸。目的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细究
8、精研,由课文理解向提出质疑、挖掘新意、理性评价等方面延伸。提出质疑是指对书中所说内容提出不同看法,进行商榷,予以否定乃至加以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疑是创新之母,没有怀疑就不会创新。当然,质疑不是胡乱猜疑,要学会提出充分的理由,或者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或者引证其它书本的知识,或者提出推理的结论。此时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