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

ID:22473220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_第1页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_第2页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_第3页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_第4页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争中的歌唱 苦难后的记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战争中的歌唱苦难后的记忆[]臧克家的文学创作道路与时代、与战争是密不可分的,在自己本位的“人道主义思潮”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相结合的过程中,丰富其思想和创作,其笔下那些打上时代“烙印”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变迁。  [关键词]时代;人道主义;苦难    臧克家作为我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同样也是诗化的。他的诗思、诗情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流变的,从时代为维度观照诗人创作和思想的流变,阐释出战争打在诗人心灵上的“烙印”。有学者指出,“‘爱’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也是臧克家人生的哲学和诗歌的宗教。”  一、思想变迁:“人道主义”的咏叹调  第一,第

2、一个时期——“人道主义的民主情怀”。臧克家早期的诗歌创作以其诗集《烙印》(1933年)、《罪恶的黑手》(1934年)为代表。臧克家的诗作,不是田间那热情战斗的诗,也不是艾青那激昂崇高的诗,却呈现出一种“冷”,这恐怕只是诗人的创作方法不同而已,以作品中人物对待自身苦难的“冷静”,来给人更强烈的震撼和思考。相对来说,笔者更加倾向于章亚昕将诗人此时的作品概括为“带有坚忍主义印记的期待色彩”,但同时也肯定了坚忍中的积极意义,“坚忍的情态,表现了是诗人不甘落后与沉沦的自我意识。”诗人从“人”的角度出发,产生了最初的民主主义情怀。但他笔下无论是“静静地”被赶的“难民”,还是老

3、而无用被弃的“老哥哥”,拟或是“有泪只往肚里咽的”老马,在感慨于他们身上的不幸遭遇之外,又不得不正视他们身上的“奴性”心理,这与鲁迅所关注的“集体无意识”的人民愚昧性是有某种契合的。但诗人并没有“怒其不争”,而是满怀期待的。  第二,第二个时期——“人道主义的民族情怀”。此期诗人的诗歌创作以长篇叙事诗《古树的花朵》(1942年)和诗集《泥土的歌》(1943年)为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前期沉郁的诗思被炮火驱散,战地的亲身经历使诗人再也守不住那份创作的冷静,诗人自觉地转向了政治题材和宏大叙事,展现出高昂的民族情怀,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诗人求新求变的需要。臧克家曾提出

4、“星星主义”的说法,认为代表着“人”的“星星”是“紧紧的贴近着,但不互相排挤,它们每一颗,从生命的本体放射光辉,去照耀,去启示,去表现自己的存在,但是却不互相遮掩,不,反而是彼此辉映,造成一个灿烂的世界。”此时诗人创作指向已经由个体转向群体,将对个人遭遇的关怀转移到国家道路的关怀上来,个体向群体的靠拢,这无疑是与战争所激发的民族情结密不可分的。  第三,第三个时期——“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情怀”。诗人此期以诗集《宝贝儿》(1946年)和《生命的零度》(1947年)为代表。国内人民的黑暗生活再一次深深的刺激了诗人,他曾说“在胜利的火炮响了时/在我归去的道路上/又横上了

5、新的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当国内矛盾超越国际矛盾而成为主要矛盾时,诗人被战争渲染起来的民族主义热情也逐渐冷却,臧克家的“星星主义”内涵也变得更加深广,由渗透着人道主义的民族情怀,发展成裹挟着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情怀。创作视角亦由群体性事件向深层的群体性政治转移,并在激情中渗入哲理和讽刺,形成政治讽刺诗。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已经极其厌恶野心和杀戮,于是用《宝贝儿》作为自己的政治宣言,表明了选择。而值得注意的是,臧克家的讽刺并非热情的控诉,而是冷淡的叙述,不让自己的感情随意宣泄来冲淡情节的真实和客观,已达到使人警醒、深思的境界。这种“冷静”的特质,是自《烙印》而继承下来的

6、。  第四,第四个时期——“人道主义的怀旧情怀”。此期诗人以诗集《一颗新星》(1959年)、《忆向阳》(1978年)为代表。在臧克家第四个创作时期内,以“文革”为界,诗人前期以诗作为时代的号角,欢呼高唱;而后期则回归古典。笔者认为,(1)、诗人本身就收到了浓厚的古典诗词的影响,从其祖父到父亲,从族叔到一石,古典可谓是滋养诗人土壤的最深一层。他也曾说:“五四运动新诗闹革命,反对旧诗的封建内容、陈词滥调,把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为历代人民所喜爱的形式也连带反对掉了。”可见,古典作为诗人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是由衷喜欢的。(2)、向古典的转向也是种对现实创作状况的反叛,他

7、认为“为赶政治任务,为朗诵”而“写下一些急救章”,由于情感的“闸门大了”,因此“深刻性差多了。”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口号化、公式化的厌倦,但诗人自己也承认没有能完全克服这一点。因此,可以说,他向古典的回归,是在反叛现实创作状况时,也反叛了自己的一些诗作,在自由中释放本真的自我。同时,这种回归,形成了诗人文学一生的“圆形结构”,从接收古典的启蒙,到历经沧桑后的回归。  二、人物记忆:“尚苦”的特质  第一,“苦难中的男人”。男人总是背负着养家的责任,“劳作”可以说是上帝加之于男人身上的惩罚。在那些战争不断的岁月中,劳作也无法收获到维持生存的果实了。有那“被剩给了黄昏”

8、的“贩鱼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