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

ID:22468136

大小:24.2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9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1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2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3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4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5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6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7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8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9页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答:“能。”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答:“不能。”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

2、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

3、或结果。——译者注)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答:“煮熟之后可以吃。”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答:“当然。”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樵者:“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渔者:“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道理

4、。就像我的鱼,没有火烧煮直到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养人身体呢?”樵者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易燃物还要柴引燃呢?”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问:“水有体吗?”答:“有。”问:“水能燃烧?”答:“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

5、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问:“如何应用呢?”答:“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答:“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问:“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的?”答:“那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

6、什么?”樵者闻听,赞叹说:“天地的道理具备于人,万物的道理具备于身,变化的道理具备于神,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还没有入门,真是白活了。”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纷杂繁乱。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并非像你熟悉的那样简单。”问:“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答:“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相通。”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答:“以万物为标准,则我也是物。以我为标

7、准,则万物也是我。我与物一样,则道理简单明了。天地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我也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我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如此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更何况于人?何况于物?”问:“天依靠什么?”答:“天依靠于地。”问:“地依赖于什么?”答:“地依赖于天。”问:“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赖于天气。其地形有边涯,其天气无边际。有与无相生,形与气相息。天与地就存在于终始之间。天以它的作用为主,形体为次;地以它的形体为主,作用为次。作用的表现称作神,形体的有无称作圣。只有神和圣,才能领悟天地的变化。平民百姓天

8、天应用而不明白,所以有灾害产生利益丧失。名誉是次要的,利益才是害人的主体。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丧失于有余。危害产生于有余,实际丧失于不知足。这些都是常理。生活于世必须有物质,故贪婪的人时时寻找利益,因此有危害产生。想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