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54927
大小: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9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安徽省高等学校岗前培训课程2009年《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说明部分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
2、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
3、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
4、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是: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教学,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本大纲编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三、教学内容和时数讲授内容共有十一章,总学时为36学时。具体内容与学时分布见正文。正文内容第一章高等教
5、育心理学概述(4学时)10一、本章重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二、本章的难点心理学的发展三、教学要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第一节心理学概述…………………………………………………………………(1)一、心理学的含义……………………………………………………………………(1)二、心理学的任务……………………………………………………………………(4)三、心理学的内容……………………………………………………………………(5)四、心理学的发展……………………………………
6、………………………………(6)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1)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11)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14)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5)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意义……………………………………………(16)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16)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20)第二章
7、高等学校教师心理(3学时)一、本章重点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教师专业素质二、本章的难点教师专业素质三、教学要点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24)第一节教师心理概述………………………………………………………………(24)一、教师角色的含义…………………………………………………………………(24)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27)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31)一、教学效能感…………………………………………………………
8、……………(31)二、教学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