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ID:22399352

大小:68.5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9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_第1页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_第2页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_第3页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_第4页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而一节课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组成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无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都要明确。教学内容是课堂的“血肉”,无论是文本的本身,还是文本的拓展,都要进行提炼,挖掘,让其能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结构则是课堂的“骨架”,

2、是谋课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所以,写作是静态的上课,上课是动态的写作。一、写作和上课都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全文。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结构,不管选用哪种形式,也都应该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有引人入胜的开端、起落有致的发展、高潮和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应该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如梦令》这首词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美。为了达到

3、这个教学目的,我就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起承转合”的艺术。“承”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品味、赏析、创新的过程。中国的古诗词以含蓄蕴籍见长。因此,如何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我通过讲解、指导自学、学生讨论等方法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问题后,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语言描绘来引导学生产生意境,创设词的意象。这首词中,李清照把事、景、情融为一体,描写了词人少年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展现了郊游晚归的动人情景,表达出满腔惊喜之情。在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女词人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的迁

4、移。这是品味的过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词宄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它的写作特色体现在哪里?它的遣词造句等是否恰当等问题。《如梦令》一词中,“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沉醉”二字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

5、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些词语展开赏析,从而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精到之处,欣赏诗人遣词用字的高超本领。当然,赏的形式可以有多样,除了悟词,我们还可以在读中唱,在读中画,甚至边读边舞。形式多样的赏析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词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里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要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转”的艺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在未成年时就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能。诗人如此,词人也如此。如果说课堂的导入要新颖,要有悬念;承,要精彩,要把学生引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要完成课堂的教学

6、目标;转,要转得有艺术,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这是课堂的拓/PCO那么,合,就要合得有价值。没有精彩的结局,一场戏是不会给人回味的。课堂的总结也是如此,它是对课堂四十分钟的总结。我在这堂课的结尾安排了一次“我演李清照”的活动。我引导学生扮演词人李清照,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电影电视中的相关场景,上台表演。他们或把词改编为散文,边读边演;或发挥想象介绍词写作的背景资料;或扮演李清照的先生,回到遥远的过去,叙述与李清照共同生活的情景这样的结尾,即照应了开头,也为课堂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二、写作和上课都讲究修辞技巧。写作与修辞水乳交融,

7、有文章的存在就有修辞的存在。语文课堂是语言的课堂,是一个修辞的课堂。因而,上课若能适当运用一些写作上的技巧,定能让课堂更出彩。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能加大语言的信息量,使语言条理性强,且节奏鲜明,适于反映事物的情状,尤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有这样一个片段,生齐读文中的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追问生:你感受到了什么?)师: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

8、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另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三次语言渲染中,三读文本,真正地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这就是排比给课堂带来的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