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

ID:22365141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_第1页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_第2页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_第3页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_第4页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博三.恆先》「意出於生,言出於意」說〈恆先〉簡5-6:「又(有)出於或,生(性)出於又(有),音出於生(性),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原考釋者李零先生沒有多做解釋,只在293頁的注中簡單地說:「或生有、有生性、性生音、音生言、言生名、名生事。」從字面上看,這樣解沒有問題,但是,從義理上看,「性生音、音生言」一段,其真正涵義卻很難讓人理解: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性」可以生「音」?「性」既然可以生「音」,那麼為什麼不能直接生「言」?在這一段發生思維中,我們看不出「音」有任何必需性。對於這樣的疑問,雖然李銳先生在〈《恆先》劄記兩則〉(孔子網20

2、00,2004.4.17)一文舉出《逸周書.官人》「氣初生物,物生有聲」、《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初氣主物,物生有聲」為證;廖名春先生在〈上博藏楚竹書《恆先》新釋〉[1]中除了把隸定文字改成「又(有)出於或(域),生出於又(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外,又舉出了《管子.內業》「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後言」為證。但也不能解釋為什麼在這樣的發生序列中,「音」會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其後探討〈恆先〉的學者很多,大體都繼承原考釋「音」的隸定,而沒有特別解釋「音」的作用及意義。我們認為,〈恆先〉此處的「音」字應該直接釋為「意」,也就是說,

3、此處的「音」字和「意」字可能是同形字。由於古文字材料中,與「意」相關的線索很少,所以「意」是一個很棘手的字。《說文》有兩個字和「意」有關,一作「意」,大徐本《說文》卷十上釋云:「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段玉裁注:「志即識,心之所識也。意之訓為測度、為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謂實其心之所識也。」《說文》卷十下另外有一個「對於「《說文解字》中互不相屬的「意」和「一、古本用「音」

4、為「意」,其後加意符「心」,造出「意」字「意」是一個抽象義的字,除非用形聲字來造字,否則不太好表現。我們推測的第一種可能是古本用「音」字來表示「意」,「音」的上古音屬影紐侵部,「意」屬影紐之部,二字上古聲相同,韻為旁對轉,如《周易.豫.九四》以「疑」、「簪」為韻;《大戴禮記.五帝德》以「任」、「治」為韻(參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頁1085),因此「音」可以假借為「意」。當然,「言為心聲」,「心聲」也就是「意」,所以「音」和「義」在意義上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根據于省吾先生的說法,「音」是從「言」分化出來的附畫因聲指事字(見《甲骨文字釋林》頁458頁)

5、,如果依此說,則用「音」為「意」是一種引伸用法,其後加義符「心」,造出引伸分化形聲字「意」。依此說,「意」和「二、「音」即「如前所述,「依此說,「意」和「現在,透過古文字學的解釋,我們推測「音」應該讀成「意」,那麼《上博三.恆先》簡5-7就應該讀成:「又(有)出於或(域)、生出於又(有)、意出於生、言出於意、名出於言、事出於名。」整個發生序列就明白可說了。「域(空間)」生「有(實有)」,「有」生「生(人生)」,「生」生「意(意念)」、「意」生「言」,「言」生「名」,「名」生「事」。混混天地,察察人間,就這麼形成了。由於「音」與「意」可能有這樣的糾

6、葛,所以前引廖文所引《管子.內業》的「音」字,其實應該讀成「意」字。《管子.內業》:「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後言,言然後使,使然後治。不治必亂,亂乃死」,句中兩「音」字也都應該讀成「意」,全句應作:「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言,言然後使,使然後治。不治必亂,亂乃死。」義理較為明白。《管子》同篇一開始還有「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句中的「音」字也應該讀為「意」,除了義理的原因之外,句中的「力」、

7、「德」、「意」、「德」、「得」是押韻的,如果讀為「音」,那麼「音」字不入韻,與前後的敘述就不統一了。又同篇的「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民得以產;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眇眇乎其如窮無所。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句中的第二個「音」字也應該讀為「意」,涉上「音」字而誤。除了義理上的原因之外,這一小段的文字也是有韻的。首句「凡道無所,善心安愛」應該有韻,疑「愛」字有誤;此外,「理」、「止」押「之」韻,「遠」、「產」押「元」韻,「離」、「知」押「支」韻,「索」、「所」押「鐸/魚」韻,「情」、「聲

8、」押「蒸」韻,準此,最後兩句也應該有韻,「音」讀為「意」,則與「得」字同押「職」韻。這些「意」字所以會寫成「音」,一個原因是「音」可能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