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ID:22364505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_第1页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_第2页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_第3页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_第4页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_第5页
资源描述: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难经》对针法的贡献【摘要】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法的贡献11个方面,即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强调行针与得气;丰富了母子补泻法;创立了泻南补北法;拓展了迎随补泻法;倡导刺井泻荥法;开创了提插补泻法;规范了营卫补泻法;发挥了因时施针法;首次提出五腧穴。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关键词】《难经》针法五腧穴《难经》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经典医学著作,全书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或专论针灸内容,对经络学说、腧穴作用、针刺操作进行了较多的发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学理论,反映了我国从春秋战国至秦

2、汉时代针灸学的概貌。  针法,是医生运用针具刺激人体的腧穴,通过经络之气的作用,调理人体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去除疾病的目的。这一内容在《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难经》对针法的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针法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高度重视。  1具体、便于操作的针刺手法  《难经》介绍了进针与出针的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操作方法。  1.1发扬针刺时的双手配合临床上把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进针的手称为“押手”。押手的作用是按压穴位、减少进针时的疼痛。《灵枢·

3、九针十二原》已有“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明示,《难经》在充分肯定这一操作方的基础上予以发扬,使之更具体化,更便于临床操作。要求施针者在“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在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七十八难》)。  这一操作方法对后世针灸手法影响很大,如明代徐凤《金针赋》“下针时四法”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下手八法口诀”,就是遵照这一思想发展而来。临床实践证明,施针时运用左右手配合,既有利于探准穴位,方便进针,益调气、催气和行针得气,又有利于进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减轻或免除进出针时的不适感,稳定腧穴部

4、位和针身,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2重视进针的角度与深度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与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治意外的重要环节。《难经》提出,进针的深浅一定要根据病情而定(《七十一难》),还要根据不同时令气候中人体经气运行情况,决定进针的深浅(《七十难》)。并首次提出了沿皮而刺的平刺法,即所谓“卧针而刺”(《七十一难》)。  1.3强调行针与得气行针即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所谓得气,也称之为针感,是指在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反应,当这种反应产生时,施针者会感觉到针下有徐和而沉

5、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同样会感觉到针下有酸、麻、胀、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沿着患者的躯体向一定方向或一定区域扩散、传导。《难经》提出了提插行针候气的手法,也首次提出了“得气”的概念,强调针刺手法与得气的关系,“左手见气来,乃出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八十难》)。  2丰富创新了针刺补泻方法  针刺补泻方法是根据《内经》确立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确立的具体针刺治疗方法。这是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产生补泻效果,促进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在临床上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的治疗作用,《难经》在总结古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和总结了以下几种针刺

6、补泻方法〔1〕。  2.1丰富了母子补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六十九难》)。在具体运用这一治疗原则时,《难经》所确立的方法就有四种之多:一是根据十二经脉之间的异经母子关系进行补泻。按照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配属,虚则补母经的本穴,实则泻子经的本穴。如肺虚可补脾经俞穴(土)太白,肝实可泻肾经合穴(水)阴谷;二是根据发病经脉五腧穴的五行属性进行本经的母子补泻,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土)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水)尺泽(《七十九难》);三是刺井(母穴,母)泻荥(子穴,火)法(《七十三难》);四是刺井(子穴,母)补合(母穴,水)法(《七十三

7、难》)。这一原则对后世针法影响极大,如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设有“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专篇论述了“子母补泻”、迎随、五腧穴和时支相结合,指导针灸临床立法处方。灵活运用五腧穴,施行针法补泻对于创立“纳支法”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难经》提出的“补母泻子”法开创了“纳支法”的先河。  这一刺治方法不但对后世针刺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将其拓展到临床处方用药,如临证中的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等均是这一思想影响下发展而成的。《六十九难》这一治疗原则也充分地体现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如:“火逆上气,咽喉

8、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第七篇第十条)。此言胃津受伤,致肺津不足,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气上逆而发咳喘,用麦门冬汤治疗。方中重用麦冬养肺胃之阴,清降虚火;人参、甘草、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