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1794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暗示》:承续与转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暗示》:承续与转折廖述务摘要:《暗示》中呈现的“象”并没有多少美感,大多是重重叠叠的恶象。这是对韩少功现实主义批判风格的承续。不过,在“言”与“象”的膨胀、失序及喧嚣中,韩少功仍然力图在“混乱”中寻求“真理”或“意义”。《暗示》表露了对都市“言”“象”失调的不满,同时探测到了某种协调的可能。它在写作情理与时间的向度昭示了韩少功日后创作《月下两题》《山南水北》等作品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暗示》是一个过渡性作品,是韩少功创作的转折。.jyqk局长担任着一个独特的、前所未有的职务:语言管理局局长。与他们唱对台戏还有玩具管理局。这类无中生有、纯属赘疣
2、的基层单位之兴旺发达,恰切地讽喻了官僚体制的臃肿与庞杂。而且他们的上班、开会以及所谓重要工作的开展都尽显人浮于事的本色。学界并不逊色,也在上演幕幕丑剧。《是吗》中,A、B、C、D和M等几个史学界的学者,暗地里展开了颇有心计的斗争,其激烈、狠毒程度不亚于政客间相互的倾轧。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恶“象”,无论是来自商界、官场,还是学界,都好比“言”的膨胀与畸变一样,均是在都市环境下滋生,并在当下达到其巅峰状态的。三索尔·贝娄曾说:“对于这个社会的丑恶,对于其官僚机构、偷窃行为、说谎欺骗、战争争端以及残暴蛮横,艺术家是永远不能与之调和的。”[1]显然,
3、与索尔·贝娄一样,《暗示》的做了类似的抵抗。他从“言”、“象”两个层面揭示出了社会的不协调乃至“丑恶”,在近乎嘲讽的笔调中,表示了与某些类型的“生活”进行斗争的不“调和”姿态。不难发现,比至于索尔·贝娄,韩少功的“斗争”明显有所保留,即不是一味的反抗,而是身体力行,寻找一种“调和”的方式,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这不是刚性的反抗,而是一种“撤退”式的抵抗。只有这样去理解,才会毫不诧异地发觉,《暗示》中竟然有“月光”“乡下”这样干净、澄明的篇章,甚至让人觉得它们与其他的章节合在一起有某种不协调。“月光”一节,让我们感触到了一个唯美的夜世界:月光如水,
4、灌到窗内,流淌到每个角落;远处的树叶清晰得历历在目;湖水、山峦、云雾在月光里融为一体;蛙鸣、狗吠,伴随着远方的树“咣当”倒地声……一切的光景与声响让人的血管都在月色下熠熠发光。深情地说,一个人二十多年前离开了这片月色,但仍会带走那充满月光的梦——“月光下的银色草坡,插着一个废犁头的草坡,将永远成为他的梦醒之地”。与这些纯美之“象”对应出现的是几句咏月的诗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等等。窗外的月光因闪烁着诗词的节拍更动人心魄。对于那些只熟悉路灯、霓虹灯的人们来说,只怕是不能像一个整天浸泡
5、在月光里的人那样,可以细细品咂咏月诗词的美的。在月色里,“言”“象”的和谐成为切实可感的存在。鉴于此,有评论家就指出,“对于语言符号与实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焦虑有意无意地驱使韩少功返回一个想象:一个简单的、纯净的、没有种种繁杂的语言符号污染的世界”。[2]这个“简单”“纯净”的实体就是韩少功念兹在兹的乡土世界。这里头有明净、清洁的“象”,也有唯美、充满古典意蕴的“言”。在这种“象”与“言”的和谐中,自身的焦虑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不难理解,“言”的过渡膨胀以及相伴随的阐释能力匮乏,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可能发生在符码过剩的都市。在乡村,人们之间的日
6、常对白就是“言”存在的基本形态,它虽有畸变的可能,但不会散射强大的意识形态效能。再则,在这里,人们每天较少面对人造的种种符码,譬如影视、网络、广告、摩天大楼、立交桥、汽车标志等等。而遍布每个角落的是山峦、流水、月色、星光,以及花鸟虫鱼、鸡鸣狗吠,这些自然光景既是“象”,也是“言”,是乡村最为常见的天然符码。《暗示》中的恶“象”,多存在于官僚、商人以及一些所谓的知识精英身上,这些人作为都市的中流砥柱,直接影响了都市自身的意义形态。在乡村,一切都回归静寂,只有月光缓缓地流泻,映照着草坡上的一个“废犁头”。农人们过的是向土地讨生活的日子,人与土地间建
7、立了一种直接、简明的劳作关系,都市人际中的无数阴谋、猜忌、勾心斗角,以及各类组织、团体间的攀比、隔膜与忌恨,都在这里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四《暗示》文本内部的裂隙与紧张,无疑表明韩少功的创作正发生一个微妙的转折:乡村开始能动地成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体,而不再作为都市的美学陪衬,或是当作想象性的文本“旅游景观”——这在“寻根文学”、乡土文学及当下许多作家笔下十分常见——予以偶尔地惠顾。在多数当代作家笔下,乡村是美学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里封存的文化化石,仅仅作为文化想象的对应物而存在。在伤痕与反思性作品《月兰》《西望茅草地》中,乡村作为被
8、离弃的对象,已逐渐成为复活历史记忆的布景。它是一段阴暗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知青们遗恨的场所。这时,乡村的地位逐渐消淡,成为一种无关痛痒的背景。随后的寻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