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1046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亦药亦毒”论附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亦药亦毒”论附子【摘要】附子一品,亦药亦毒,亦正亦邪,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凡之疗效,在附子的使用指征,即舌、脉、神3点,以及使用剂量,炮制和煎煮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于附子的毒性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解毒之法。【关键词】附子;炮制;药物毒性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名附子。 附子乃中药“四大主药”之一,明·张景岳将此四药,即人参、熟地黄、大黄、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此“药中四维”为保命全形之要而当仁不让。《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乌附
2、之毒)。”遂令畏惧之人“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附子一品,真可谓亦药亦毒,亦正亦邪。然而“能用毒药,方为良医”,若能扬附子宏效之长,避附子峻毒之短,医之能事毕矣。1附子之用1.1历代医家对附子的应用古时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凡113方中,用附子者23方,《金匮要略》265首方中,亦有23方用之者。其中,附子或配干姜以破阴回阳,主治阴盛格阳之证;或配甘草、干姜以回阳救逆,主治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之证;或配桂枝、甘草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或配白术、甘草以温阳健脾,“并走皮中而逐水气”;或配细辛,走经窜
3、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以破散阴寒凝结;或配以麻黄,温经助阳以发汗;或配薏苡仁,温通阳气,缓急除痹,排脓开痈,诸凡种种,可见仅此一味附子,便被张仲景运用得纵横贯通,左右逢源。从小处看它是一味药,从大处看便是一首方,作为一味药,附子在不同的配伍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作为一首方,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法度。自张仲景开附子应用之先河,后世诸家亦多有继承与发展。如唐·孙思邈在继承了张仲景《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的基础上,于《千金要方》之中创立温脾汤,熔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于一炉,意在温下冷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谓“一
4、切虚寒,并皆治之”的姜附汤。宋·严用和《济生方》中回阳散,用大附子3枚,配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可治“一切冷气”。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有参附汤,功在益气回阳固脱。再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治疗“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的椒附汤,明代《普济方》中治疗“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之附子散,明·陶节庵《伤寒六书》中创立的回阳救逆汤,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创立的急救回阳汤,等等,都是应用附子之佳效良方。此外,尚有清·郑钦安之善用附子者,时人颂为“郑火神”,又称“姜附先生”,誉及云贵川,声名鹊起。近代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的
5、吴佩衡,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胆识兼备,因获“吴附子”之雅号。现代名医范仲林,以善用大剂附子治愈诸多疑难病症,而有“范火神”之誉。现代名医祝味菊,重视扶阳,广用附子,人称“祝附子”,章次公先生曾在祝味菊《伤寒质难》一书的序言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心狠手辣”。众多医家,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大量地应用附子,取得了非凡之疗效,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12]。1.2附子的使用指征张仲景使用附子常以“脉沉”“脉微细”“脉紧”等脉象一锤定音,此外,还指出“但欲寐”“小便色白者”等指征。清·郑钦安《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云:“无论
6、一切上下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见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证,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3]所谓“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即指用药当扶阳抑阴,当用附子之类。再如,恽铁樵对附子的使用提出了3条辨证要点:一是“脉硬有汗”,二是“舌色干枯”,三是“肌肤津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附子使用指征之重点可概括为3个字:舌,脉,神。一是舌暗淡质润,口淡不渴,渴喜热饮,正如《伤寒论》附子汤条所谓“口中和”。二是脉
7、象当为沉微细弱无力,即“脉微细”;若寒邪盛者,脉当沉紧,正所谓“脉硬”。三是精神不振,甚则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正所谓“但欲寐”。1.3附子的使用剂量 张仲景之用附子多以枚数论计,少仅一枚,一般多用二、三枚。《伤寒论》中乌梅丸用附子至6两,此乃全书中最大剂量,然并非一次口服量。目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子使用剂量为3g15g。然由于对附子认识及应用经验之不同,使用附子的剂量尚存争论,故诸家多有差异。小到不足克重,大到斤许。尤其四川火神一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如吴佩衡、范仲林等人用附子之量一般
8、都在30g以上,甚则多至200g-300g,最多有用至500g者。不论诸家用量如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之人,体质不同,对附子耐受性各有差异。笔者曾遇用附子最多至60g使显效而无中毒者,亦有仅用10g而效乏却致出现周身麻木之中毒者。因此,应用附子之量尤当慎重,应从小剂量开始,如无不良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