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

ID:22354839

大小:65.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_第1页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_第2页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_第3页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_第4页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陶德麟我试图按我个人的理解,对屮国大陆哲学的现状作一极飢略的介绍,并对它的前景谈一些看法。除特别注明的处所外,下文说到的当代屮国哲学均指当代屮国大陆的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哲学的状况取决于诸多复杂的因素。就单个哲学家的学说來说,甚至他个人的经历,教养和气质都是形成他的学说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但若就某一时代、某一民族或某一国度的哲学总体状况来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两种:一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二是已有的思想资料、特别是哲学传统。要理解今日中国哲学的状况并推断它的前景,不能不涉及这两种因素。本文侧重

2、在后一因素的分析,对前一因素只拟在必要时附带提到。屮国竹学的源远流长是人所熟知的。殷周时期就有了竹学思维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古希腊罗马的学术繁荣的盛况东西辉映。秦、汉以后,中国建立了长达两多年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这中间虽然有战乱,有外患,有分裂,但总的趋势和持久的形态是大-•统的格局。准确些说,是政治上高度屮央集权,与经济上高度分散的统一。近代以前中国的多种思想体系,当然也包拈哲学在内,都是在这种格局的孕育屮形成和发展的,都带有这种格局的印记和特征。中国哲学闪容的宏富也是华世闻名的。它以独特的范

3、畴系统和命题系统研究了西方哲学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逻辑,等等。巾国哲学巾的天人关系、道器关系、理气关系、有无关系、变常关系、一多关系、动静关系、神形关系、体用关系、名实关系、行知关系,等等,无不涉及上述各个领域。而且,同西方哲学一样,在这些问题上也是流派纷呈,有斗争,有融合,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从一定的意义说,并没有统一的“中国哲学”。因为中国哲学的流派极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有儒、道、释三派,特别是儒、道两派。而各派之中又有许多支派,在观点上歧异很大。同一派的先行者和后继者也有很大的歧

4、异。例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死后,他的后继人就分成了许多派,其屮影响最大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许多观点都是针锋相对的。儒家学说经过汉代的董仲舒和宋代的朱熹的两次系统改造之后,与孔子本人当时的思想也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各派哲学又是在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它们对问题的观点虽然歧异极大,但它们关注的问题本身却大致相同,它们研宂问题的旨趣或目的,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大致相同,这就形成了屮国哲学的精神。正如西方古希腊哲学尽管也流派纷繁,但都有共同的希腊精祌一样。而本文关注的正是屮国哲学的

5、共同精神。屮国哲学的共同精神,川最简要的话来概括,我以力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指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精神境界。中国哲学要求个人在人格修养方面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指的是以圣人的品格从事实践活动,使国家建立思想的秩序,使人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这个精神在儒家哲学里体现得最明显。被宋代朱熹系统化了的儒学奉为经典的《叫书》,通体都贯穿着这种精神。特别是其中的《大学》更以极鲜明的语言表达了这种精祌。《大学》开宗明义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这三条是《大学》的“纲领”。又说:“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真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是《大学》的“条目”。这八条中,最根本的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是提髙个人精神境界的工夫。但修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齐家、冶国,平天下,这是把个人

7、的修养付诸社会实践,把理想现实化的工夫。这就把“内圣外王”的意思诠释得极为清楚了。从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儒家一派的精祌,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哲学的精祌。其实不然。比如道家,好像是与这种精神相反的。老子是反对“圣人”的,甚至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但他的全套主张还是要把个人修养成“圣人”,只不过“圣人”的标准与儒家的不同而己。他主张“无为”,好像不问“治国平天下”之事,实际上他是“无为而无不为”,考虑的正是如何治国平天下之事。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恢复到“结绳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太古时代。他的

8、方略就是要“绝圣弃智”,因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他也还是从个人的塑造开始,达到实现治国平天下的H的。其他各派,也可以作如是观。把“内圣外王”作为中国哲学的共同精神来把握,我想是比较恰当的。巾国哲学的这种共同精神又派生出几个特点:第一,重政治。中国哲学并非不谈自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