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

ID:22345273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_第1页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_第2页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_第3页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_第4页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艺术【】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在文学层面的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层面都有了很高的成就,关于后者的研究,前人更多的是关注元杂剧舞台角色变换、以及元杂剧声腔,而对于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性未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整理。论文从三个层面出发,较为全面的从纵向以及横向两个方向研究元杂剧表演之虚拟,进而更好地理解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元杂剧;舞台表演;虚拟;渊源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戏剧样式,从流传之初,就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在经历了先秦歌舞、汉代百戏之

2、后,元杂剧以虚拟的舞台表演体系为特质成为它在元代盛行流传的根基。虚拟性作为元杂剧舞台表演的核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虚拟性,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以虚假的来模拟真实的。结合实际,元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研究:舞台表演动作的虚拟、舞台表演时空转换的虚拟、舞台表演道具、背景的虚拟。  一、元杂剧舞台表演虚拟性  王国维指出:“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而体制遂定。”其实,戏曲以“表演”为中心,“故事”是“表演”的对象,“歌舞”是

3、“表演”的方式。这里的“体制遂定”即为表演体制的完善。随后的明清杂剧、传奇,清代遍地开花的地方戏,表演也一直是作为核心因素而存在。围绕着表演主因,融合金院本和诸宫调以及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舞台表演已经趋于成熟,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引人瞩目,除去戏曲文学、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唱、念形式以及做、打的一系列程式之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简化、程式化的虚拟动作,也已经成为元杂剧剧情发展和抒发人物情感的主要表演方式,这从元杂剧的科介中我们便能了解不少虚拟方法:完全虚拟的,动作虚拟。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做

4、推车过桥科”“做开门科”等等。这里拔斧砍旗并无真的斧、旗在,而开门也是做这个开门的动作以示开门,在《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俊俏眼做上楼见科”、“俊俏眼做下楼见正末科”、“正末上楼科”等,这里虽有上下楼的意思,但舞台上并无楼梯可上,上下楼恰恰是演员以抬脚、提裙的动作来表现的。  另外元杂剧还有一些是不完全的虚拟,表演是通过半虚半实配合道具来完成虚拟的。元杂剧《追韩信》中有“正末背剑踏竹马儿”、“萧何踏竹马儿上”,再有《霍光鬼谏》中“正末骑竹马上”等。这种骑马的虚拟表现方法大概是从小儿竹马学来的,共有两种骑法

5、。一种是腰上系马形,把竹扎纸糊或布糊的马头和马臀分别扎在表演者的腰前和腰后。现在有的地方在欢度节日时仍有这种表演,如扭秧歌、玩旱船等。另一种表演则是表演者跨一根竹竿,左手提着一头儿,表示骑在马上。这种方法比前一种更为方便。  元杂剧舞台表演道具的虚拟还体现在,以一种舞台道具象征某件事物,例如,舞台上放一把椅子就可以代表高山大川等,通过演员翻越椅子代表穿过了高山大川。  时空观念的自由与虚拟同样是杂剧舞台表演的特色之一。小小的一个戏曲舞台,空间有限,杂剧演员却要为观众表现出今夕变化,空间转换,就不能不依靠虚

6、拟。如《坐楼杀惜》的一折中,从宋江遇见阎婆,由街坊到了乌龙院,进门,会见阎惜姣,上楼。阎婆锁门。宋江与阎惜姣在夜间由闷坐到闷睡,各怀心事,互不理踩。五更打过,宋江坐起推窗看天,开门外出,遗失招文袋,下楼。阎惜姣发现招文袋,藏起来。宋江发现丢失招文袋,转身返回,上楼,回忆,索要,翻脸,杀惜,下楼。这出戏,表现的时间是黄昏、深夜、黎明、天亮。而这种时间的变化和推移,完全都是靠演员的虚拟表演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演员虚拟的表演,那么,戏曲舞台时间的自由便是抽象的,不可思议的了。  总之,杂剧舞台表演的虚拟性,是杂剧

7、保持舞台活力与感染力的关键所在,有元一代,杂剧能够迅速崛起,得到蓬勃发展,并最终与唐诗宋词一起并立于文学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奇葩,都与它舞台表演的成熟化分不开。正如清代,北京广和剧场楹联的上联所说:“戏剧本属虚虚内存实,实非为实,虚为非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所谓“小小乐楼,一圈圆场,风雨关山千万里;声声锣鼓,板板唱腔,悲欢离合几多年”,“几步走遍天下,七、八人拟百万雄兵”,这都是对元杂剧这一虚拟表演艺术魅力的真实写照。  二、元杂剧舞台表演虚拟性的渊源 

8、 文化根源。虚拟性表演手段在戏曲起源之初便已有之,这首先与中国文化的写意性是分不开的。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势必影响各种文化形态。写意性,作为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早在《周易·系辞》中就已经有体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上还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稍后的庄子更明确提出:“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