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

ID:22305944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_第1页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_第2页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_第3页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_第4页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古史系统会遭到破坏,然后学者们又会想方设法进行重建。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史重建活动。第一次是孔子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建。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微,到孔子的时候,传统的礼乐荒废了,《诗经》、《尚书》等历史典籍也多有散乱缺失。对于王道废弛、邪道泛滥的现象,孔子深感痛惜,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到了晚年,孔子一方面整理《周易》并阐述《易》理,一方面又根据古代史书作《春秋》。就这样,三代古史系统得以不坠。直到现在,由孔子传下来的五经仍然是研究三代古史的主要史料。除此之外,孔子还向弟子们口授历史知识。

2、第二次是汉代对先秦历史的重建。我们知道,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将民间所藏《诗》、《书》等古代典籍和各种记载百家之语的文献统统烧掉。所以,刘邦建立汉王朝时,不但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而且历史典籍丧失怠尽,先秦古史系统有中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废除秦代制定的“挟书律”,广开献书之路,于是涌现出大量先秦典籍。这些典籍,有的来自民间冒险收藏,有的来自学者口传,也有一批来自秦代国家图书馆。当时的历史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些典籍,对先秦历史进行重建,使后人得以了解先秦历史之大概。大致地说,汉代学者重建古史系统的途径有以下数端。一是口述古典,

3、如伏生口述《尚书》;二是隶定古文,如孔安国等学者将古文经转写为今文经;三是考证编写古史,如司马迁撰写《史记》;四是校订古籍,如《汉志》所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五是文献类编,如大小戴编《礼记》;六是杂记旧闻,如刘向撰《说苑》、《新序》;等等。第三次始于本世纪初叶。汉唐学术思想界的主流,就是对汉代传下来的典籍,尤其是为孔子手订的五经进行;。对早期文献和史实的再甄辨,无疑为我们重新梳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一定意义上说,某种哲学的形

4、成与演变是这种哲学之特质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从上文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看,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准此,我认为先秦哲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包括两次大的转折。第一阶段始自远古,迄于殷周之际,为中国哲学的孕育期。梁漱溟先生曾说:“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19)所言极是。中国文化也不例外。殷周之际以前,宗教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而哲学也开始孕育于其中了。据《系辞》说,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这是通过观察自然来安顿人生。《论语》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

5、亦以命禹。”这是通过发现人自身德性来安顿人生,《尚书》存有大量有关材料。第二阶段始自殷周之际,迄于春秋中期,为中国哲学的创建期。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哲学从宗教的羁绊中摆脱出来,并取代宗教的地位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流,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就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创建者当首推文王、周公父子。史载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马王堆帛书也载有孔子称《周易》“见文王之德”,所以《易经》虽曾由后人订补整理,但基本思想仍属文王的。如所周知,周公的主要贡献是制礼作乐。(20)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轴心文明

6、”这个概念,对于文化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但在我看来,中国的轴心时代是从殷周之际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个新的高潮。第三阶段为中国哲学的成熟期,时在春秋末年。老聃、孔子、墨子都创建了一套完整、宏大的哲学体系,分别成为道家、儒家、墨家的开山人物。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哲学走向成熟。对传统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孔子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文王、周公开创的事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郭店竹简《**》看,老聃另辟蹊径,提出反朴归真的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回归传统的孝、

7、慈、礼、义、仁、圣。所以他的主张虽与传统不同,但并不反对传统,更不象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反对儒家。真正向传统发起挑战的是墨子,他的尚同、兼爱、节葬、非乐、非命等观念,无一不是对周初以后传统的挑战,而其天志、明鬼等学说更表现了对原始宗教的留恋。所以就哲学上讲,墨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三人的思想虽然有如此这般的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侧重社会伦理价值、风格古朴。第四阶段为中国哲学的深化期,时在战国。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本文共11页:第[1][2][3][4][5][6][7][8]9[10][

8、11]页;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18页,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3、本小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