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73340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当前戏曲创作理论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前戏曲创作理论概述----戏曲论文-->引言如果说自“五四”以来,在戏曲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种种革新实践中,以田汉等新文化人为代表力图以文学的启蒙精神引领戏曲的改革,那么新时期的剧作家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启蒙的精神。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时期伊始中国戏曲观念体系化的理论思潮,指出这一思潮力图通过中西戏剧比较和强调表演为中心的观点以还中国戏曲独立的艺术地位及其拨乱反正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从二十世纪初、中期戏曲理论界关于“戏曲化”与“现代化”的争鸣入手,论述新时期戏曲创作“现代化”方向的确立
2、,并将之与近代以来几种主要的戏曲革新理论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的时代特征。本文的第三部分结合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的戏曲创作实践,勾勒了“走向新的综合”的戏曲创作理论的脉络及特点,强调指出这一时期剧本创作在“新的综合”中的主导地位。最后一部分为余论,旨在总结九十年代至今戏曲创作理论所发生的变化,对戏曲在进一步走向新的综合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蕴涵的生机作了展望。........总体来说,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戏曲“走向新的综合”的探索过程中,新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实践在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中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刻。他们区别于忽
3、略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一些传统戏曲以及轻视艺术性的“政治化戏剧”,而是以其鲜明的戏剧理想建设着自己心目中的当代戏曲。自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以来,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回顾这二十年的戏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新时期的戏曲创作理论具有令人深思的特点: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空前迷乱”的时期,似乎就创作上的任何一点问题,各种看法都会层出不穷,争议不断。但纵观之下,这一时期的创作理论又有着清晰的自成逻辑的发展线索;同时,新时期的戏曲创作理论既极具“新时代”的精神,如对“文革”期间的戏曲创作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以及对如何走出戏
4、曲在新时期遭遇的危机作出多方面的探索等,却又难以摆脱1949年建国乃至近代以来戏曲创作尤其是戏曲革新中的许多问题(如“极左思潮”)惯性般的影响。理论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戏曲创作实践的困惑。本文拟以新时期几次重要的戏曲创作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剧本创作理论为重点,通过对其主要理论观点及典型作品的分析研究,梳理在新时期“用什么方法”“创造什么样的戏曲”的概况,并对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和今天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一探讨。.........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中国戏曲观念的体系化1、戏曲在中西戏剧比较中重新认识自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5、以《戏剧艺术》杂志和《戏剧报》为主要发起人展开的“戏剧观大讨论”是新时期初期中国戏剧理论界的一件大事。这场时间上持续了一年多、空间上席卷全国的讨论的巨大影响并不仅仅止于其学术和美学意义。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着中国话剧界的那些狭隘、陈旧的‘话剧’定义”,“在理论的支持和鼓励下,80年代的‘探索戏剧’实践一度非常活跃,终于造就了话剧舞台上延续至今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空前的开放化、多元化格局”。然而时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是,这次戏剧观的论争对中国戏曲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对于话剧这场讨论更多地是明确了“戏剧
6、可以不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对于戏曲,它的意义则在于:通过对“戏曲是什么?”的讨论,在新时期伊始对文革期间政治工具论和文化专制主义的戏曲创作思拨乱反正,从而还戏曲这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在理论上以独立地位,使得戏曲创作“像回戏曲“的本来面目。新时期的“戏剧观大讨论”可以追溯到黄佐临于1962年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创作座谈会”上的一次题为《漫谈“戏剧观”》的发言。在这个发言里,黄佐临提出“对剧本的十大要求”,并强调其中“哲理性深高”和“戏剧观广阔”这两点是当时戏剧界“注意得还不大够的”。..........2、中国戏曲体系观念的进一
7、步深化如果说,戏剧观大讨论呈现的是一种热闹的爆发式的局面,中西戏剧比较的热潮使人们重新关注戏曲创作的独立性,那么爆发前的积累实际上早已在悄悄地酝酿。在“文革”结束而大讨论还未开始的几年间,对中国戏曲体系的研究已经开始,而其研究重点在探讨“戏曲是什么?”即探寻戏曲艺术的本质上。对这一问题,新时期之前的许多戏曲理论家已多有精湛的论述。如王国维提出的“以歌舞演故事”说、焦菊隐总结的戏曲表现手法的三特征:“虚拟化、程式化、虚拟化”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而新时期之初在确认中国戏曲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的基础上,对戏曲本质的探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黄
8、佐临认为中国戏曲体系的本质观念是“写意的戏剧观”,它“所关注的是对象的精神本质而不是对象的表面”,“‘写意’是中国艺术的基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传统戏剧”。此外如张庚的“剧诗说”以及《中国戏曲通论》中总结的“综合性、虚拟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