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

ID:22252476

大小:61.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_第1页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_第2页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_第3页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_第4页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论文关键词:长篇史诗宗教思想采诗制度中国诗歌论文摘要: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1((诗经》中有无史诗史诗的概念史诗源出古希腊,有平话或故事的意思,是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为文学作品分类时首先提出的。“所谓史诗一般是指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取材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塑造崇高的

2、英雄形象,充满激昂奋进的精神,它气魄雄伟、结构宏大,并富于神话色彩和纯真的气质,是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体裁。”《诗经》中有无史诗在中国,史诗概念出现得很晚,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宄《诗经》时才提出来的。《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篇诗歌叙述周人从始祖后樱创业到建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到目前》中《生民》等数篇诗歌是不是史诗,或者《诗经》中有没有史诗的看法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持此种意见的有陆侃如、冯沉君等,他们主要根据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提

3、出的史诗“三要素”,理由是(1)((生民》等诗产生于野蛮和文明交替时期,是艺术发展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2)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3)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史诗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五篇诗歌规模太小,根本算不上史诗。余冠英《诗经选》称之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之为历史叙事诗。这五首诗篇幅最长的《皇矣》是%句,篇幅最短的《绵》是54句,五首诗加起来才380句。这同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15693行相差甚远。持第一种意见学者由于论证充分,赞同的人越

4、来越多。每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篇幅的长短也不是断定为史诗的决定因素。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历史那么悠久,古代文明那么发达,代表中国古代最早、最高诗歌成就的《诗经》为什么没有长篇史诗呢?2((诗经))中为何无长篇史诗宗教思想的影响史诗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有神话色彩,谈这个问题,必然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不乏瑰丽的神话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后男射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可能还比周史诗形成的时间早,可这些神话的传播却只能停留在零星的、片断的水平,没有像荷马史诗那样被整理成篇,更不要说长篇了。前

5、辈学者提出中国民族缺乏想象力,且没有自己的神谱,所以没有生成系统的神话乃至史诗。这种说法,用民族性的抽象概念去解释具体的问题,与答案没有直接关系。中国上古神话并不缺乏想象因素,前面谈到的那些神话可谓想象奇特,很有想象力。而且这种伟大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从屈原、到李白、到吴承恩、到蒲松龄,能说中华民族无想象力吗?其实这与周人的宗教思想是分不开的。周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便是上帝,或称为天、上天、昊天、苍天,如《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一切天灾都归于上帝的震怒,如《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瘴

6、。”一切像丰收、人口繁衍、战胜敌人等祥瑞都是上帝的赐予,如《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险降,在帝左右”。《大雅•皇矣》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乃眷西顾,此维与宅。”《大雅•生民》曰:“上帝不宁,不康樱祀,居然生子。”这个上帝的形象是很虚幻、很模糊的,并不是一个实体。《大雅•文王》写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看出,周代的宗教思想中,神和人并不像西方的神话是同体的,神是被清晰地人格化的。正是周人的这种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对神的想象力,也就限制了诗歌的篇幅究其原

7、因,大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有关系。周天子对于各诸侯国是统属与被统属的关系。《小雅•北山》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周天子,上天也只有一个上帝。采诗制度的影响采诗制度对《诗经》的形成有莫大的功劳,但是《诗经》最后没有出现篇幅浩大的叙事史诗,又与采诗制度有直接的关系。这里的采诗,一是民间采诗,二是官员献诗。民间采诗是为“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收在《国风》里。官员献诗“大抵是周公从虑后不安,永保天命出发,以诗乐的形式,为进行传统教育而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收在《

8、雅》、《颂》里。从一开始,采诗就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政治目的。可以说,一切与采诗有关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为稳固王权、永保天命,推行礼乐教化进行的,而并非因为有了自觉的文学意识再去热心采集、整理诗歌的。周代采诗制度大为风行时,下至民间诗歌,上到高级官员所献之诗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便越轨。不管是为了观民风、行教化之用,还是为了配乐欣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