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高校教学改革理念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高校教学改革理念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教学改革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以高校教学改革理念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认为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处理好创新和基础的关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化改革是论文格式format/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进行高等教育创新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
2、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成果的涌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创新和创新人才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用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可见“创新”比“创造”的含义要广泛。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显然,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即写成文学作品、谱成乐曲、形成绘画或是制造出各种专利产品)。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
4、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历史使
5、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1.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打好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的基础。创新素质是人的素质中高层次的,可以覆盖、带动其他素质的一项综合素质。它包含7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创新品德;创造美感。以上7条中首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这两点没有培养好,整个创新教育就是失败的。 2.搞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我们的创新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个别尖子,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大众化的,不能搞多数是劳
6、动工具,少数是精神贵族,否则很容易变成搞精英教育。 3.搞创新教育要承认差异。过去教育思想、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规范都是一刀切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与之不同的是承认差异。因为创造是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以思想自由为前提的。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和表现,仅是类型不同和水平有差异。承认差异,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4.搞创新教育要注意基础性。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越低级的,作为基础的适应性成分越多,创新因素越少。爱因斯坦讲过,科学创造像一座大山,基础越宽,高度越高。因而必须处理好创新精神培养和学生基础品质的形成的关系。没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
7、过程,违背规律去做,只会造成教育的失误。 5.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重视价值导向。强调个性的培养不是搞自由化。搞创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对社会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把社会上优良的东西继承和发展。但又要敢于正视社会现象中落后的方面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方面。创造可以是多向的,必须以推动社会发展作为导向。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1.拓宽专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 2.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
8、创新代写论文price.51lunwen.能力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