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

ID:22220229

大小:634.0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_第1页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_第2页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_第3页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_第4页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大唐的势力大大延伸疆域囊括整个亚洲北部和亚洲东部,文化武力双管齐下,从内心里吸引征服了无数大草原之北的北方极寒之地的兄弟民族。大唐皇帝称皇帝天可汗,万国来朝,什么叫万国?堪察加半岛的流鬼国,楚科奇半岛的夜叉国,科密地区的驳马国,结骨国,萨哈(雅库特)地区的骨师国,佛林国(东罗马)都有遣使纪录。大唐贞观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降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百二十余万口。时诸蕃君长诣阙顿颡,请太宗为天可汗。制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咸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

2、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临统四夷,自此始也。唐朝已经管辖到靠近北冰洋有极昼现象“煮羊膊热日又出也“的极地地区,对极地地区有了明晰的纪录,对北冰洋极地部落也有记载,元朝辖境到北冰洋是长期来往或局部管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流鬼国流鬼国在今堪察加。《通典》、《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流鬼的记载,以《通典》记载最为详细。其叙述如下:流鬼。去京师一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泽。有鱼盐之利。地气早寒。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践层冰。逐其奔兽。俗多狗。以其皮毛为裘褐。胜兵万人。南与莫曳靺鞨邻接。未尝通聘中国。贞观十四年。其王更三

3、译而来朝贡。授骑都尉。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设靺鞨船行十五日。无城郭,依海岛散居,掘地深数尺,两边斜竖木,构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杂麻为布而衣之,妇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鱼皮,制与獠同。多沮泽,有盐鱼之利。地气冱寒,早霜雪,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此为滑雪板或者雪橇)。俗多狗。胜兵万余人。无相敬之礼、官僚之法。不识四时节序。有他盗入境,乃相呼召。弓长四尺余,箭与中国同,以骨石为镞。乐有歌舞。死解封树,哭之三年,无余服制。靺鞨有乘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于是其君长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

4、来朝贡。初至靺鞨,不解乘马,上即颠坠。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啖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夜叉国夜叉国在今楚科奇,唐人所谓“夜叉”实为当地极地部落几万年以来一直至今捕猎并赖以为生的食物“海象”,所谓獠牙实际就是海象的长牙。唐人不通当地人的语言,夜叉国人系“三译来朝”即通过三种不同的语言翻译才能沟通。唐人误解夜叉国使人所叙述当地人食用有长长獠牙的“海象”为“夜叉”食人,把“海象”误解为“夜叉”。“流鬼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夜叉,对音是梵文yakcha,原意是印度婆罗门教教义中的一种魔鬼,嘴角有长牙】,

5、唐代所称的这种“豕牙翘出,噉人”的“夜叉”应当就是当地极地人几千年来一直捕猎食用的海象。“噉人”是唐朝中原人对“人食”的误解,因为唐人并不理解北方极远之地派来的使人的语言,需要三译来朝。在任何已知的保留食人传统的人类群体里,都没有长期以人为食物的例子。事实上长期以人肉为食物对任何人类群体都是不可能的,大都在食物匮乏或者宗教祭祀时偶尔为之。“夜叉人”“夜叉国人”或“夜叉国”的误解或缩写。比较十七世纪的欧洲冒险家对西伯利亚极东地区原住民的记录,可以发现类似的描述。荷兰东方学家本丁克(bentinck)《鞑靼系谱史》载:“朱克济(tchouktchi)【朱克济的语源是俄语朱

6、巴特济,意即海狼鱼barracuda】为亚洲北部最猛恶之种族。”驳马国《新唐书·回鹘下》载:“又有驳马者,或曰弊剌,曰遏罗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师(长安)万四千里。随水草,然喜居山,胜兵三万。地常积雪,木不雕。以马耕田,马色皆驳,因以名国云。北极于海,虽畜马而不乘,资湩酪以食。好与结骨战,人貌多似结骨,而语不相通。皆劗发,桦皮帽。构木类井干,覆桦为室。各有小君长,不能相臣也”。《唐会要·卷一百》:“驳马。其地近北海。在突厥北。去京师一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胜兵三万。马万匹。地寒。至冬积雪。树木不没者一二尺。至雪消。逐阳坡。以马耕种五谷。马色并驳。故以为国号。其

7、使云去鬼国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眼鼻耳与中国人同。口在项上。土无米粟。噉鹿与蛇。永徽二年十一月。朝贡使至。“驳马,其地近北海,去京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焉。有兵三万人,马三十万匹。其国以俟斤统领,与突厥不殊。有弓、箭、刀、槊、傍排,无宿卫队仗,不行赏赐。其土境东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土地严寒,每冬积雪,树木不没者才一二尺。至暖消,逐阳坡(浦波反),以马及人挽犁种五榖,好渔猎,取鱼鹿獭貂鼠等肉充食,以其皮为衣。少铁器,用陶瓦釜及桦皮根为盘碗。随水草居止,累木为井栏,桦皮盖以为屋,土床草蓐,如毡而寝处之,草尽即移,居无定所。马色并驳,故以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