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64518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摘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对就业的渴望与难度是现在人才与社会对接的矛盾,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高校而言,它的“产品”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如何在市场机制下,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要依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高校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充分就业,从而满足现代企业人力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 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加,企业的壮大,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在当前形势下,从理论来讲
2、应该是相得益彰的搭配,用人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增多,这对关系本不是矛盾的,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这对关系却不仅不和谐,反而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这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就业难与招聘难已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心态分析入手,分析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寻求合理的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 1.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学业构成 在合理的学业构成基础上寻求合理的就业机会,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更好地服务社会是教育与培养人才的目的,人才本应为社会所用,并能推动
3、社会的发展,而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现实是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那就必然有成为问题的所在。 1.1大学学业与就业心态构成。 自从大学扩大招生以来,大学在招生数量与专业设置上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过渡追求时尚的概念化,以期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达到较好的招生效果。课程设置的理论性过多。内容的空泛性与社会的需求脱节。从学生学习和就业心态来说,学生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这样的课程与未来的就业究竟有多大关系,从而导致教与学关系的矛盾突出。关于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
4、几个方面。 1.1.1传统的考试机制下,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带来的压力与竞争,尽管潜在的就业意识比包分配时代的大学生要强,但是对于职业目标并不明确,对于就业有着担忧与不安,导致学习也不安定。更多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关心就业,学校的培养机制应逐步进行改进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1.1.2择业价值趋向商品化。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急功近利表现在讲究利益的实惠性,工作轻松、待遇优越、安全感与有面子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挣大钱、到国外和到金融行业等的就业意识增强,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可能出现某个行
5、业的过渡泛滥,所以出现了行业就业的差别,发财与对社会的贡献不一定是成比例的,知识与能力的个人体现直接反映在金钱的收入上,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变形,这对就业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应加大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与价值观的正确疏导,同时,社会也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1.2大学生择业观的正确点。 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发展空间等因素,在毕业后都希望找到能满足自己经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工作,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个“度”过了,就“过犹不及”,从而进入一个误区。当代大学生
6、对于就业的正确点在于更加务实,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很多学生的首选,当然也是无奈之选,这种“柔性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寻求工作经验与在社会上磨练是有必要的,也会出现有的学生即使在家无业也不愿意到不如意的单位工作的现象,当然这样的比例很低。更多的毕业生表示:“先干着,找机会再走。”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择业的不稳定性、多变性和超前的理想化。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心态不代表社会就没有压力,社会应该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2.社会用人单位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用人单位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单位越来越多,对人才有了一个基本要求,那
7、就是对英语及熟悉国际贸易与法律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和高校培养硕士博士人才的增加,更看重外语,以及知识视野的单位更倾向于要学历高的人才。相对来说,高学历的入学门槛基本是对英语的要求,这样学历贬值速度加快,一般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专业知识并不需要多高的要求,而是更倾向于外语能力的运用,所以高学历人才的求职显得困难,从而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这样对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求职者来说难度就增加了。 3.新形势下解决就业的策略 在新形势下建立正确的就业机制,缓解就业与求职的矛盾与压力,是政府部门要进行的必要工作之一
8、。新的策略如下: 3.1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从发展心理的角度看,人的童年时期就孕育了职业选择的萌芽,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因素的变化,人们职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