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

ID:22157173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_第1页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_第2页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_第3页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_第4页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体性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B023[]A[]1003-8744(2012)02-0084-0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不仅是一种有自然力、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从事实际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社会个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要生存,就必然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因为只有自然界才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所以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2]人都把整个自然界作

2、为直接的生活资料以及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因此,可以说人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一、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明确的论述,应该可以追溯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第一条讲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理解事物、感性、现实时,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3、。也就是说,人类现存的包括生产力在内的一切事物、现实,都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结果。那么,主体总是相对于客体存在的,在主客体尚未分化时期,一直是万物有灵论处于主导地位,在人类意识中,自然界及其万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具有灵性的。因此也就没有主体性这一说法。直至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一个自然的祛魅过程,此时,也就否认了自然具有任何经验和灵性,主客体才实现了真正的分化,人的主体性地位才得以确证,相应地,自然界则被视为客体世界,是人类实践和科学认识

4、的对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关系的状况,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状况。与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关系相适应,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古代社会建立在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以人依赖性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其次是现代社会建立物的依赖性关系基础上的以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再次就是未来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其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古代社会是人的主体性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处在人的依赖关系中的主体还

5、不具有人的独立性。由于当时生产能力极端低下,人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受着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和阶级关系等的束缚,因此人主要是生活在由这些关系所形成的人群共同体之中,可以说古代社会的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一种群体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社会生活既要以生产中人的(历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相互的全面的依赖为前提,这种互相依赖,表现在不断交换的必要性上和作为全面媒介的交换价值上。[4]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以交换价值或货币为全

6、面媒介的互相依赖,更直接地说,就是人对具有交换价值的活动、产品、商品、货币等等的依赖。马克思将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表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实际上,不论是古代社会的人的依赖关系,还是现代社会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主体性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但我们知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受制于人改造自然的生产能力和改造生产力活动中所确立的生产关系的,所以说,探讨不同主体性发展程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更为基础性的。二、人的依赖关系:人从属于、受制于自然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初阶

7、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这一阶段,从历史形态看,一般处于前资本主义时期,但不包含万物有灵论阶段。因为在万物有灵论阶段,人和大自然的所有物都是具有灵性的,人实际上不具有任何意义上的主体性。从自然的祛魅开始,到资本主义之前,人的主体性都表现为群体的主体性。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在文明时代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依然有限,劳动仍以人的体力支出为主,但由于单个人在生理上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把劳动者大规模地集结在一起并以一定的集合方式进行劳动。马克思说过:生

8、产越是以单纯的体力劳动,以使用肌肉等为基础,简言之,越是以单个人的肉体紧张和体力劳动为基础,生产力的增长就越是依赖于单个人的共同劳动。[5]土地就是这种共同劳动的基础,土地是一个大试验场,是一个武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居住的地方,即共同的基础。人类素朴天真地把土地看做共同体的财产,而且是在活劳动中生产并再生产自身的共同体的财产。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一共同体的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6]这种以土地为基础的共同劳动,并且伴随着铁质工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