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55051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中职生问题的心理归因及教育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生问题的心理归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当前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多方面影响使中职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过激行为时有发生,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且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问题心理归因成因分析教育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生源多样化,尤其是特殊环境下长大的特殊学生,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更加明显。那么中职生表现出的问题有哪些,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心理特点又是什么?是哪些原
2、因让他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心理问题?作为学校的教育工,我们又该尝试哪些做法来缓解这些问题?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职生问题的心理归因 学生的问题复杂多样,根据我校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对其作了心理归因,分析如下: 1.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的生源数量逐年减少,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规模,影响了中职校的招生数量。为了不缩小办学规模,中职校放宽了招生条件,使得各种生源、各种素质的学生都涌进了中职校。可以说,中职校九成以上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
3、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对学习也就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主动性差,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2.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中职校里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的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类归因称为
4、“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做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行动上呈退缩状态。 3.半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社交困难的问题。尤其是绝大多数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与人交往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所以宁可半封闭自己,减少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往的机会,更不愿意因为交往而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如此一来,他们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不敢也不
5、会与人沟通,使得社交能力缺失或者有缺陷。 4.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的矛盾心理和行为。如在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对集体远而避之但又对其有依赖性;要么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向极端等。长期受到诸多矛盾的心理煎熬,他们自然形成了不健全的性格和出现一些偏常的行为。 二、中职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职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呈现的心理特点,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经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我发现“问
6、题学生”多数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家庭教育的家庭,此外也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1.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心理。 我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他们的家庭在物质方面没有优势,在社会人脉资源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学生进入中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考证费和生活费,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加上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对学习和生活渐渐失去信心。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不良行为。
7、 有些学生的问题也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造成他们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则对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不闻不问,或想管也管不住。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家庭和家长的温情与关怀,而父母对他们无暇顾及,对他们缺乏正确的教育,自然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 3.教师教育不当引起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认为中职生就是“双差生”,“问题学生”身上问题永远不断,无一处
8、可取,所以对他们不关心、不了解、不尊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样反而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三、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能够缓解这些问题的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