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26068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析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教育要贴近教材,要富有情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近年来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过分强调升学率,使得不少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职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德育大纲》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提高教育
2、工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才能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增强环境的意识。教育工要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来认识,只有统一认识,自觉地、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当前德育工作问题突出,受到制约,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
3、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思想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不适应。 部分学生家长重智轻德,急功近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给学生,认为如果按传统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
4、套去做,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推进或效果大大降低。 3.德育实施与学生现状不适应。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方法刻板,大话连篇,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另外,大多数教师“只管教书不负责育人”,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目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
5、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二、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
6、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加以效仿。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德育教育要贴近教材。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德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德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是要增加教材中的德育内
7、容。新编的一些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近代史篇幅,突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增加了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数学则通过正文、习题向学生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如勾股定理等);理化生等教材中在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此都为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各种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
8、育材料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德育因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