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

ID:22115720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7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_第1页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_第2页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_第3页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_第4页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D921文献标识:A:1009-4202(2011)03-326-02  摘要与西方宪政建设相比,我国的宪政建设起步比较晚,并且命运多舛。82年宪法颁布,才使我国的宪政建设走上正轨,三十年间,我国的宪政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宪政国家的建设正处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宪政建设的道路上需要有与宪政建设相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条件的支撑。宪政建设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我们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并且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关键词宪

2、政民主政治法治    “宪政”一词由来已久,在西方,宪政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就大量使用宪政的概念。我国宪政建设起步比较晚,19世纪我国的宪政运动仅仅是对西方国家宪政建设的生搬硬套,并没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这样的宪政运动最终走向失败也是不足为怪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次失败的宪政运动打开了中华民族宪政建设的大门。  一、宪政的概念  宪政是法学和政治学上的重要概念。但由于受到不同的国家政治文化和实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对宪政有不同的理解,可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西方学者对宪政的理解  在西方法学或政治学的解释中,宪政是一种民主政治的理念、政治制度或政治状态,它通常以西方自由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宪法作为基本要素,以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作为基本特征,以保障个人权利、制约政府权力作为内在要求。  从渊源上讲,宪政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就大量使用宪政的概念,并把宪政、宪法、政体同等看待。西方学者比较重视从宪政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对公民权力的保障意义上来阐释宪政的含义。  (二)社

4、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含义  毛泽东曾经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张庆福教授认为:“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体制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体制,发展这种民主体制。”在他们看来宪政暨是民主政治、立宪政治、宪法政治,用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形式,将已争取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加以巩固和发展。  我们反对照抄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宪政理念、宪政体制和法律制度,但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包裹西方宪政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5、。我们讲的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是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前提,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尊重保障人权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程  与西方的宪政建设相比,中国的宪政建设起步比较晚,从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到新中国成立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也就是大家熟悉的54宪法,中国的宪政建设历程仅仅具有几十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宪政建设  19

6、08年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紧接着又颁布了《重大信条十九条》,它们虽然被称为宪法性文件,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宪法相去甚远,它们对人民权利只字不提,不过是假借立宪之名,行抵抗革命之实罢了,所以它们最终也没有挽救清政府覆灭的现实。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志士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开创了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然而这次革命尚未成功,革命成果很快被篡夺,此后中国历史动荡,先后有多部宪法颁布,这些宪法只不过是各种政治力量为了寻求自己上台

7、的合法性,纷纷炮制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所以说从1908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并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建设。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宪政建设历程  1949年至1982年,新中国通过起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54宪法”、“75宪法”、“78宪法”、“82宪法”共4部正式宪法。一直到了1982年,经过拨乱反正,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我们才制定了一部比较成功的宪法。这部宪法虽经三代领导集体的交替,但能在整体上保持20多年之久的生命,在中国宪政史上是第一次。  我们在看

8、到60年宪政建设的辉煌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宪政建设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宪法经过多次的修改,一方面表明了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幼稚,不成熟。  三、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  (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