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ID:22087689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1页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2页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3页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4页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MRI和CT检查后,观察组的出血性转变阳性率为96.15%,对照组的出血性转变阳性率为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检查在病灶、形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

2、异,但MRI成像能够更好的观察,且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亚急性期更加具有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影像学依据,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关键词:MRI;CT;脑梗死出血性转变;临床诊断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病症,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高血糖等疾病,另外鼻塞血管的再通、溶栓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1]。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和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式,但CT在临床诊断和检查中成像效果不佳,MRI能够精确定位病灶、形态。本次研究主要对CT

3、和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在充分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依据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上制定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在2010年5月~2014年5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分别选择采用CT和MRI诊断。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1.2.1.1对照组采取CT检查,应用GE公司产的LightspeedCT扫描仪进行检查,以OM线为基线连续向上进行轴位序列扫描。  1.

4、2.1.2观察组采取MRI检查,选用西门子产的MagnetomESSENZA1.5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采取常规横轴位以及矢状位扫描。横轴位的序列与参数为:①T2-FSE序列:TE为118ms,TR5100ms;②T1-FLAIR序列:TE为7.9ms,TR为3196ms;③T2-FLAIR序列:TE为115ms,TR为10002ms,TI为2300ms;矢状位T1-FLAIR序列参数:TE为8.9ms,TR为1750ms,TR为920ms。  1.2.2观察方法检查中,我科2名影像学医生同时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的影像图像观察分析,注重观察脑梗死

5、区域的出血现象。  1.3观察指标根据MRI和CT影像结果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的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密度等进行确定,同时,对每位患者进行系统性分型。HI型分为HI-1型和HI-2型;PH型分为PH-1型(血肿面积与梗死病灶相比,占比在30%以内)和PH-2型(血肿面积与梗死病灶相比,占比超过70%)[3]。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与MRI对HT的分型与检出率对比与对照组(检出率73.08%)相比观察组检出率(96.15%

6、)明显较好,在HI类型的分型与诊断中,MRI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效果,HI-1型与HI-2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出血部位分析通过MRI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出血部位包括额叶、枕叶、颞叶、顶叶、小脑半球以及基底节和多个脑叶[4]等,见表2。  2.3病灶密度与信号分析HT患者通过CT检查后,影像结果显示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出血灶表现为高密度,然而检测过程中CT检查对于慢性期出血灶或者出血灶较小部位的敏感性较低,漏检风险较高。而MRI影像在梗死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

7、,在T2WI上为高信号,当出血病灶为急性期、慢性期在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者低信号;当出血病灶为急性期、慢性期在T2WI、FLAIR上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晚期以及慢性期表现为高信号[5]。MRI与CT相比较,对出血信号的敏感度更高,因此能够检测出不同时期的出血情况,检出率较高。  2.4HT病灶部位及形态分析MRI和CT检查相比,前者对幕上和幕下出血的检出率明显较高,见表3。  3讨论  3.1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对于出血性脑梗死,尽早治疗和预防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病情,同时良好的检查结果有助于医护人员对疾病的判断。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因素大体分

8、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心源性脑栓塞,例如充血性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会导致闭塞的血管再通,受损的血管破坏后发生栓塞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