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48017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6
《孔子思想的“原教旨”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思想的“原教旨”初探 简介:李娟(1984-)女,山东茌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社会学。 摘要:“原教旨”主要强调孔子本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初衷,教授学问之宗旨。孔子“原教旨”的目的在于批判“无道”的“天下”,重构“有道”的天下,提出自己思考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其内容涉及四个层次,即“人的主体属性的提升”、“主体行为规范”、“学术研究”及“政治实践”;原教旨的品质显现出全面性、多元性和辩证性的特点。 关键词:儒学宗教化;原教旨;内圣外王;儒家文化 :B222.2:A:1004-16
2、05(2012)10-0034-04 引言 “儒家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具有系统性、传承性、多元性、概括性之特点,它并非孔孟以及孔孟以来任何一个儒士一家之言,而是中国古代有识之“儒士”阶层在研习和继承前辈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植根于中国古代生产、生活、政治制度理念之中的“文化体系”。如此,倘若以一家之言概括儒家文化,任意褒贬,在学术上则是“断章取义”,背离学术之精神要旨。然而,探求儒家文化,还得以“儒家之开创者”的圣人孔子及其第一代弟子之言论思想入手,因为这是儒家文化的“原教旨”。“原教旨”主要强调孔子本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初衷,教授
3、学问之宗旨。探求孔子之原初“教旨”,既非“复古”,更非对孔子思想作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化性、政治性价值判断,而只是以“价值中立”原则“就事论事”,以彰显孔子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给予其后世和今世的启发。 严格意义上讲,研究一个人的思想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把握“历史经验”,即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把握自身的“主观体验”,即自身带有主观性质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两者不可偏其一。倘若失去“历史经验”,则无法客观全面理解的思想,陷入“形而上”的怪圈;倘若避开的“主观体验”,则无法实现研究者与之间在主观心智上的“统一”
4、,极易得出带有研究者主观偏见或感情倾向的结论。把握孔子思想之“原教旨”,也是如此。 若以《论语》、《大学》、《中庸》为蓝本对孔子思想之“原教旨”进行整体性和宏观性考究的话,孔子之“原教旨”在内容上涉及四个层次,即“人的主体属性的提升”、“主体行为规范”、“学术研究”、“政治实践”。其目的在于回应春秋战国“天下无道”的现实,提出自己思考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 一、孔子“原教旨”的初衷:批判“无道”的“天下”,重构“有道”的“天下” 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恰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时期。新兴贵族阶
5、层纷纷各自分治,政权林立并且更替频繁,争霸战争不断,与此同时,周王朝时期的“井田制”经济基础逐渐趋于瓦解,百姓遭殃。 从自身的“主观体验”来看,“礼乐崩坏”、“天下无道”是孔子对时局的评价,《论语》中多次提到夫子这一论断。如一位隐士微生亩曾问孔子:“何为是栖栖者与?”孔子回答道:“疾固也。”(《论语•宪问》)“疾固也”这一句话道出孔子本人“栖栖”于周游列国的缘由。在他眼里,世人皆“固”,顽固不化,迫切需要智者的教化和指点,自己亲身探究“道”以及向弟子传道皆是为了了此心愿。还如,当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时,孔子答曰:“
6、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他所生活的年代的从政者皆是见识和气量狭小的人,不值得一提,根本不能称为言而有信品德高尚的“士”。而最能体现孔子对现实不满的则是春秋时代的“越礼”行为,当他提到鲁国大夫季氏时,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按照古代礼制,“八佾”属于天子之礼,大夫不可以使用。[1]孔子对李氏越礼的行为耿耿于怀,感慨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季氏》)。倘若我们设身处地
7、,以孔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审视当时的“历史环境”,诸如世人“固”、从政者皆“斗筲之人”、“大夫越礼”,等等,“天下无道”则是最为精辟的概括。 排除带有政治现实性的价 简介:李娟(1984-)女,山东茌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社会学。 摘要:“原教旨”主要强调孔子本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初衷,教授学问之宗旨。孔子“原教旨”的目的在于批判“无道”的“天下”,重构“有道”的天下,提出自己思考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其内容涉及四个层次,即“人的主体属性的提升”、“主体行为规范”、“学术研究”及“政治
8、实践”;原教旨的品质显现出全面性、多元性和辩证性的特点。 关键词:儒学宗教化;原教旨;内圣外王;儒家文化 :B222.2:A:1004-1605(2012)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