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

ID:22036322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6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_第1页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_第2页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_第3页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_第4页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角度看,伦理道德不是一种自然的和永恒不变的社会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不是一致的共同模式,而是具有特质的社会现象。道德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各有其特点。上个世纪的历史己经见证了传统伦理道德原则以及相应的观念教育和实践日趋衰落,逐渐被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现代伦理道德原则所取代。在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背景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原则与传统的

2、伦理道德原则存在着经济基础、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质的区别。一、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不大,他们之间人种单一,在血缘和地缘上相互联系。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们拥有共同的财产,以情感、共同的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回忆为纽带;其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关系,因为任何社会关系都必须有一个权威,父亲正是家庭中的权威,他对子女负有生产生活上的指导指挥的责任。地缘关系是由居住地相近产生的,它是乡村中家家户户间的关系。仅仅是居住地相邻、公地以及各家土地的相连就使得他们必须有一些联系,而且各家各户之间会有详尽的了解。而

3、为了强化这种关系,会有一些被特别确定和神圣化的村庄习俗。生活在这种“礼俗社会”(费孝通语)中,人们之间十分了解熟识,而且说着相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权威者(父亲、村长等)和服从者的关系是:一方是全面的指导,一方是全面的依从,权威者具有更大的自由和荣耀,而服从者的自由和荣耀则相对较少,因此存在着不平等。另外,这种社会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己基本上被先天决定,因此是不自由的。“人们离这种关系越远,他们就越作为相互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和能力的人相互联系和作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详论的人际关系就是这种类型,只是说,这种类

4、型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而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曾经或者正在存在的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状态。现代伦理道德是以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注重社会资源的流动和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个体之间具有明晰的私人产权,并以契约关系相联结。“财产权是人权、经济活动和法律活动的核心,也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转的重要条件,它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前提,它意味着每个人有权决定交易的条件,有权说’这个是我的以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契约关系成为私人权利的主体间关系。法权高于任何的政治权威、经济权威和人格权威,法律是私人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法治原则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原则。社会重视

5、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并通过法律对这种个体利益与价值进行确认和保护,客观地突破了地域、民族或国家的壁垒,在人们之间建立起最广泛、最普遍,以交换关系为主导的人际交往。这种特有的联系方式及其魅力把人们联系起来,在很大的范围内参与竞争、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各种组织。谁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谁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依靠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不仅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依赖关系,调动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有力地促使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独立个体的生成,强化

6、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为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平等的机遇和条件,而且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二、价值取向不同传统伦理道德是建立在以人的伦常秩序为主体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注重社会的人格,而不是注重个体的人格,人们习惯于将人看成是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并且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它重视道德主体的内在目的和品性人格的完善,是一种以自律为约束的良心主导型心性伦理。这种伦理认为,只要主体遵循道德规范,按照道德原则塑造自己,安伦尽分,反躬内求,便可达到人格完善及精神提升的境地。人性中具备道德的一切要素和可能,道德目标的

7、实现取决于自主的选择及自我的努力,而非外力所能左右。这种伦理倾向实质上是立基于血亲家庭和家族宗法关系之上的,其核心是个人的主观意志,缺乏真正健康的普遍化的意志基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实践的方式,似乎并不能达到普爱的理想,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在一对一的实践方式中,自我永远是伦理实践的中心,推爱也必须由己出发,道德修养也必先反求诸己’,以己为中心的推爱,无论在事实上或理想上都跳不出差序的格局。”但是这种内倾性并不突出个体的地位: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其价值标准是伦常秩序。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的束缚,“存天理,灭人欲”(《朱子

8、语类》)去追求内心的完善;另一方面,外在的行为必须符合于“礼”,即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非礼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