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34747
大小:74.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0-26
《周易及思维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与思维方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主讲。近几年来,读完MBA的不少人,均去选读周易哲学,其中不乏亿万富翁。有兴趣想了解周易的朋友可去看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有几种态度:无妄,虚妄,迷妄。这三种态度均不可取。迷妄者,也可能继续迷妄,也可能通过虚心学习而不再迷妄,这都无关大局。问题则常出在持无妄或虚妄态度者,往往会擦抢走火!哲学讲究境界中国人缺乏形而上思维,未能将思维细化。西方机械论假设促使西方科学的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更加有机的自然主义哲学。周易两种解释:周代的易学;普遍适用的易阳爻:刚健强象
2、征积极向上,奇数13579表示中9表示阴爻:柔阴,用6表示周易两部分:经、传(战国人解经的文字)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老子。思维方式:人类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功利目标,运用一定的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或者改造客体。周易非逻辑,中国人通几之学。通几(知几其神乎。神:莫测的状态。几:动之微,事物运动的最微小的表现。在有无之间。微言大义。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如中医);西方人质测(通过实际测量、验算,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物的属性。在西方形成传统的形式逻辑学。)中国周易是整体、有机、模糊、直观,更多体现一种经验的分析。多
3、动态考察,普遍联系。战国时期名家(如白马非马等)是早期的形式逻辑。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包罗天地人物的完整的系统。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完整、和、循环、封闭、形象思维方式中国整体性、有机性、直观性、模糊性。北京大学李中华教授专题报告周易与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国人看问题与西方人有差距,文化基因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目前人的价值判断正在发生巨大的反变,以前大学生谈恋爱脸红抬不起头来,现在不谈恋爱似乎没有噱头。人自身灵肉分离。需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思,300年的工业文明带来的负
4、面影响要改革,而重要的改革是人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同,根源在周易,周易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已有上万年了。李中华教授的报告,给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但要学习周易实在不是短期所能,北京回来后,我专门买了四书五经和有关周易的学习书籍,利用平时闲暇时间细细品学,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真觉得很有意思。以下是我聆听李中华教授的报告后,根据有关资料整理的学习作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关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
5、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周易》《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
6、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李教授说到,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谁是谁的先生?觉得好奇。于是便有如下资料:老子生于公
7、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释迦牟尼,幼名乔答摩·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正是我国春秋时代。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练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无想定”三年,最后终于修成。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根本,就舍
8、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