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33348
大小:913.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21
《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免疫学系实验原理免疫浊度法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产生一定大小的复合物,形成光的折射或吸收,测定这种折射或吸收后的透射光或散射光作为计算单位。免疫比浊法分类当一束光线通过溶液受到光散射和光吸收两个因素的影响而使光的强度减弱透射比浊法:在光源的光路方向(00)测量透射光强度和被检测溶液微粒浓度关系的方法。散射比浊法:在光源的光路方向(50-960)角的方向上测量透射光强度和被检测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方法。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光路检测器A检测器BICI0IθIθ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一)基本原理是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在抗原过量情况下
2、,与待测样品中相应的Ig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使反应介质的浊度发生改变。测量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被吸收的量。读数以吸收单位(A)或OD值表示,A值反映了入射光和透射光的比率。待测物中Ig含量可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得出。待测样品中的抗原含量与吸光度呈正比,而与透射光呈反比。反应在PEG的作用下,加速复合物的形成。免疫透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测定原理光源诱导剂样品光电计滤光片光源透射比浊法测定原理透射比浊法的缺陷:(1)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应足够大,分子太小则阻挡不了光线的通过。(2)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数量太小,溶液浊度
3、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3)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仍需抗原-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光通量是每单位时间到达、离开或通过曲面的光能数量原理散射比浊法在入射光的一定角度检测粒子发出的散射光,散射光的强度与IC的含量呈正比。散射比浊法测定原理增加散透率:660nm测定散射光聚集形成诱导剂散射光测定检测器(LED)光电计样品100%0%时间散射光强度速率散射比浊法(一)基本原理—是测定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动态过程。—所谓速率,是在单位时间内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速度。将各单位时间内形成复合物的速率及
4、测定的散射信号连接在一起,即是动态的速率比浊分析。—当仪器测定到某一时间内形成速率下降时,即出现速率峰,该峰值的高低,即代表所测抗原的量。CONCENTRATIONRATE在速率峰基础上完成的标准曲线方法评价:敏感度高快速(不必达平衡)抗原抗体结合的动态测定,理论上测定不受本底散射信号的影响可检测微量样品原理2.终点散射比浊法让抗原抗体作用一定时间,使其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定其IC形成的量。IC的浊度不再受时间的影响,但反应IC聚合产生絮状沉淀之前,进行浊度测定。散射比浊法的缺陷(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5、(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速检测。(3)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测定样本的含量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影响免疫比浊测定的因素1、抗原抗体比例2、抗体的质量抗体的特异性、效价、亲和力3、反应的溶液4、增浊剂的使用1、透射比浊操作简便,适用于普通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普通的分光光度计,几乎所有的实验室均能开展。不足的是灵敏度和精密度均不够理想,所需的抗血清量大,检测的周期较长。2、散射比浊的优点是灵敏度、精密度均较高,检测快速。其缺点是需特定的分析仪器,试剂价格高。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优缺点比较免疫浊度法
6、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1、伪浊度的影响伪浊度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抗血清含有非特异性的交叉反应性杂抗体成分;增浊剂浓度和反应时间掌握不当;样品本身的浊度处理不当;试剂的污染和变质;器材尤其是比色杯等不够清洁等因素。2、非特异性散射光的影响免疫浊度法经常受内源性光散射的干扰,为避免这些非特异性光散射的影响,应用透射比浊法时需保证抗体组分在3%以下,散射比浊法需保证在0.5%以下。本实验中应用聚乙二醇的生理特性聚乙二醇是中性、无毒且具有独特理化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即PEG具有高度的亲水性,在水溶液中有较大的水动力学体积,并且没有免疫原性。当藕联到
7、药物分子或药物表面时,可以将其优良性质赋予修饰后的药物分子,改变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生物分配行为和溶解性,在其修饰的药物周围产生空间屏障,减少药物的酶解,避免在肾脏的代谢中很快消除,并使药物能被免疫系统的细胞识别。材料1.免疫球蛋白试剂A,M,G2.免疫球蛋白试剂A,M,G校准品,蒸馏水3.微量加样枪4.分光光度仪结果计算方法Ig浓度(g/L)=×Ig校准浓度(g/L)样本管吸光度校准管浓度Thankyo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