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03208
大小:436.50 KB
页数:132页
时间:2018-10-21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概要前言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一、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大约自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尽管记
2、载的文字只有零星语录,其中却提出了重要的音乐美学范畴,蕴涵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们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起点,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1、“和”与“同”“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国语·周语下》明确提出“乐从和”的命题。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于和谐。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和”是“以他平他”,即异物相杂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所以“声一无听”,而要“和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国语。郑语》)。春秋末年的晏婴则认为“和”既由不同事物构成,又由“大小”、“疾徐”、“短长”
3、、“哀乐”等对立因素构成,认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转·昭公二十年》)。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和”并不是“同”,对后世影响深远。2、“中”与“淫”。“和”的思想必然产生“节”与“度”的概念。出现有节无节、合度与不合度的问题。于是就提出了“中”与“淫”这对范畴。“中”即和谐的、平和的、适中的音乐,能使亏损得到补充,使淤积得到宣泄,即《左传》记晏婴语“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适中、无节制的音乐就是“淫”声。民间音乐充分表现思想情感,大喜大悲,因此把当作“淫声”。必须肯定“中声”,否定“淫声”。和与同
4、、中与淫两对范畴有相通之处,和才是美,同则无美;中才是美,淫则是丑。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如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3、音与心认为音乐与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所谓“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传》晏婴语)“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国语·周语下》4、乐与礼中国早期礼和乐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礼乐一体,政治与音乐密切相关。一方面乐受制于礼,必须“为礼以奉之”,“修礼以节之”。另一方面礼受到乐的辅佐,使人心和顺,上下和德。这一点后来的儒家特别推崇。
5、5、哀与乐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究其原因,一方面认为哀的音乐会使国运衰弱,另一方面表现悲哀的多为民间音乐,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被统治阶级认为对和谐不利。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释音乐。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与“五行”,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作乐”(《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人为之乐;
6、一方面“乐以开山川之风”,(《左传》)。音乐可用来开通山川自然之风,使它畅行无助。用音乐来听测风声的强弱,预知战争的胜败;也可用于农事,用音乐来预测风气是否利于农事,进而调节风气,使风调雨顺。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到后世形成道家的自然乐论。二、百家争鸣时期(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空前壮大,这些“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风气,四处游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美学
7、思想也极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等诸子言论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可用“礼乐”思想来概括。它发端于孔子,发展于孟子,集大成于荀子。(1)孔子提出“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的审美思想。但他还是以善为核心,重善轻美。(2)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兴:抒发情志。(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8、)。(3)群:结交朋友。(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3)提出了“思无邪”(《论语·为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