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68639
大小:87.0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18-10-21
《二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期课改与中学语文教学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谢晓峰一、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1、有关“语文”的两段名言“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第138、730页关于原来的
2、“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贴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做“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张志公文集》第3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61页2、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
3、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在必须交流以实现合作的情形下产生的,交际上语言的特定功能。它上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吸收信息的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这种伴随着人类思想产生、
4、发展的特殊工具,永远都会以它内涵的丰富性、使用的便捷性和交际的有效性而成为最重要交际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渗透于它的内涵并表现于它的实施过程。(语文实践)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它是人类在自身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语文是人类绚烂多彩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又是存在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物质外壳,是反映人类思维成果的中介物。当语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的反映并不是停留在它的符号形式上,而是由此及彼的反映到它所表示的精神内涵上的。语言在文化领域内的这种特殊
5、性质,说明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说明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感悟和独特体验,重视发挥中学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语言的客观性上来看,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元素。尽管两者有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性,但两者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从语言教育的主观立场上来看,遵循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想统一的客观事实,语言教育不仅应当按照语言的内在原理去实施,而且应当利用语言的这一客观规律,主动追求语言教育从工具掌握到人文陶冶的整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完整的语文教育必须
6、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统一起来的教育活动,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不仅渗透于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中,而且贯穿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始终,也是语文课程有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所在。二、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八多八少”: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位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
7、,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它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三、中学语文课程理念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可概括为:1、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教育要在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知识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