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50067
大小:1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思辨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由陈大伟教授《回应》文章引发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辨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由陈大伟教授《回应》文章引发的思考思辨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由陈大伟教授《回应》文章引发的思考陈新福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这样的课堂两极追问,常常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叩问与质疑,被认为是简单的对答,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师生对话形式。最近,读了陈大伟教授《对大学教授执教的一节小学语文课争鸣的回应》(简称“回应”)的博文,让笔者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案例回放】陈大伟《三顾茅庐》教学片段师:我们来看看有关诸葛亮睡觉的文字(课件展示:“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
2、、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生读)师:第一个问题:诸葛亮睡着了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没睡着。师:你估计是什么原因?生:他在测试刘备的耐心。师:看看文字,说说你的理由。生:他翻了一个身。师:开始向外面睡,翻了一个身以后就向里面睡了,你估计他在想什么?生:他在偷笑。师:看样子还是暗暗地想更恰当些。诸葛亮会想什么呢?生:刘备这个呆子怎么还在这里?生:他会想,要不要跟刘备出山呢?师:说得太好了!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要不要
3、出山呢?这是他最有可能想的问题。(板书:“要VS不要”)诸葛亮到底要不要出山呢?生(纷纷):要!师:如果问题真的这么简单,他还会想那么久吗7这样的教学,引发了一些教师的争鸣。刘国军老师认为:“诸葛亮是否睡着,这样的思辨是一根毫无探究意义的稻草,理应从课文中描写刘备语言、动作的词句中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其次,面对学生‘偷笑’和‘呆子’的发言,与事实不符,和人物身份不符,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体系。”针对刘老师的争鸣,陈教授作出了回应:“对古典名著,我很希望通过教一篇(或几篇)课文就能引起学生自己研读的兴趣,并能在课文学习中对名著特点有所体会。《三国演
4、义》除了写忠奸、写人才,还写智谋、写心机。……教学中抓住‘装睡’就抓出了诸葛亮的谨慎和智慧:同样,抓住刘备明知道诸葛亮装睡还在那里等,一是可以表现刘备的诚心,二是也回应了鲁迅先生的‘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睡与不睡’就不是‘毫无探究意义的稻草’了,反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在重大决策前要深思熟虑,要谋定而后动。这样的思辨性探究,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在人生大事面前的慎重选择,从中明白人生要学会选择。”【争鸣评析】在意蕴探寻中促成学生思辨从争鸣与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争论只因教学价值的重心不同,争论的视角也就不同,所以对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
5、使用有着异同。刘老师是从“语文”的视角出发,站在“三顾茅庐”的文本上,力求通过对语言、动作的品味鉴赏,探究刘备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强调的是对语言的精准,对人物个性认识教学,是一种“纯语文”的教学;陈教授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在《三国演义》原著的框架下,试图通过“睡与非睡”的思辨活动,感悟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求贤若渴,激发对作品和语言的兴趣,促进儿童通过读文去读原作,进而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学会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学“生”的教学(即从语文出发,教学生生活)。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立言立人。“立言”就是以文本语言为依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
6、形成儿童的语言;“立人”就是以文本的语言故事去领略文本中蕴含的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从而观照自我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从而教会学生生活,形成儿童的观点。按理说,陈教授“睡与非睡”的思辨教学是符合语文教学“立言立人”之本质的,是在强化儿童形成自我观点。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教学会引发教师的争鸣?语文教学理应是“语文”的。其教学活动理应是读写听说的语言运用,有语言学习的目标要求、体验训练的方式步骤。综观教学片段,学生在读片段之后,并在教师“睡着了吗”“什么原因”“想什么”的追问中生发言语,学生很难一下沉入文本语言的情境中,领会语言背
7、后的意蕴,固然难以生发出精彩的语言,更难达到陈教授的教学设想之目标,当然也就只能生发出“没睡着…‘要不要出山”等简单的猜想性语言。其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设想的偏差,是导致教师争鸣的另一原因。如果,我们从一“等”一“睡”中去猜想、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对话沟通,使学生思维与故事人物思维进行碰撞,继而再引发思辨,这样教学也许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陈教授引发学生的两极之辨,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探究”,的确是“学生思辨的激活”,只不过是缺少引导学生思辨的基础一对文本语言的探究,对《三国演义》背景的熟知。当然其生发的思辨语言自然不尽如人意。也许正因
8、为是这样一个课堂的遗憾,更能诱发学生去品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