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

ID:21947632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5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_第1页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_第2页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_第3页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_第4页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生观中的生态多元 []基于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多元及全球“虚拟化”的现实,民族国家观也应做出调适,要有能力超越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国家仅是历史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选择。概念是一种符号丛,符号的征象、对象和释义三元处于不断互动易位的关系链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许多“征象”的对象化和释义化结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必然也要发生类似的对转。征象与释义的勾连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和协商过程。贝特森提出的关联性模式是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础,建立在生命认知

2、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新生态观。   [关键词]生态多元;共生观;跨族群;民族国家;格雷高里·贝特森   :C95:A   :1674—9391(2012)01—0001—08      一、生态多元的现实   人类是生态的产物,也是生态的一部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两种生产”,即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本身的繁衍,从宏观角度表述了人类既是生态产物,也是生态构成。社会为了解决基本温饱,为了摆脱贫困,不得不先行发展经济,求速度而牺牲质量,求资源而

3、牺牲环境。然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融、互动关系始终制约着社会人文及自然状态,生态不仅仅限于自然,也涉及社会和人文领域。人和人的生态关系包括社会生态和族群生态,包括利益生态和认同生态,也包括符号生态和价值生态。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互相依存,互补共生,形成生态;族群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衣食住行,在互相交流中形成生态。人和人们共同体各自有利益追求,这种利益追求只能在互动共生中实现,在互惠协商中得到承认,在权力制衡中得到保护。这些“超自然”生态关系投射到自然当中,形成互动链,构成“结构化”关系:认知以及反映这些认知的关系,指导针对

4、于自然的行动,也在这样的行动中得到复制和发展①。   生态的前提是多样性,是矛盾性;多样性、矛盾性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应对各种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生存。矛盾乃至冲突并不否定共生,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充满着在矛盾冲突中共生的生动案例。在民族国家占主导的全球化世界,民族和经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二者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共生,是不可忽视的人类问题。民族共生就是承认差别,承认差别就能协商互动,协商互动体现生存艺术和生命艺术。在生命层面上,许多形式上的差异不复存在,组织上的差异得以超越,表面上的差异得以克服。虽然,形式上、组织上、表面

5、上的差异,是人类生活中司空见惯、不可忽略的客观存在,但是,若要追求普世意义和普世认同,那就要超越和克服这些差异,在生命的层面上重新认知和实践这个世界。当然,这种指向普世的超越和克服,一定要建立在对于差异的深刻认知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缺乏对于差异的认知,缺乏对于差异的把握,指向普世的超越和克服就成为空话,即高层的普世要以中层的相对为基础。以人类学为代表的中层相对论,现在得到生态学的支持,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本尼迪克特、米德、列维-斯特劳斯等反种族主义先锋,深刻影响了国际主流话语,同化不再是民族国家的唯一话语,多元文

6、化、多元一体观取得“强势”地位。同化还是共存,是人们共同体和个人的主体选择,要服从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同时,从宏观上看,同化和创新是共生现象,同化是暂时的,多样是长期的;生命在多样中诞生和延续,社会也在多样中运转和发展。   古代思想家老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消解人对自然的干涉和破坏。《老子》描述普世之“道”,由“道”生物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黄瑞云1995)生态学家霍林等强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不可分离,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互构,构成一个面对风险的

7、复杂系统(GundersonandHolling2002);人类学和控制论专家贝特森则强调人类和其他生物和无生物的关联,指出在最高层面上,万物都要服从关联性模式。他特别重视万物之间的联系,人、螃蟹、海星、红杉林、岩石,互相都有联系,在关联中互相定义,新陈代谢,维持生命,获得意义(Bateson1979)。自然和社会都有一个从开发、维持、濒临崩溃和恢复的循环过程,积极的生态观要有助于减轻濒临崩溃的影响,有助于恢复。不仅如此,大量民族志证明,生物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相应,语种多的地方物种也多,物种多的地方语种也多;语言多样性的消失与

8、环境危机有某种关联,不同语言对世界有不同的分类选择和不同的感情注入(Wollock2001)。大量民族志也证明,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多样性相应,尤其在我们面对的这样一个全新的复杂系统中,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多样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元性让人类社会有更大余地、有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