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倪瓒高逸境界探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倪瓒高逸境界探源:元代绘画以高逸为尚,倪瓒不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更是元画高逸境界的最高峰。通过简要阐述倪瓒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倪瓒高选境界形成的渊源。 关键字:倪瓒;高逸;逸气;渊源 元代绘画以高逸为尚,倪瓒不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更是元画高逸境界的最高峰。本文对倪瓒高逸境界的渊源进行粗浅地探索,以期能增进对倪瓒高逸境界的体认。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环境 蒙古族入主中原和江南,种族分化严重’,南人(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中国南部汉人)地位最为低贱,且又分人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
2、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大部分的汉族知识分子蒙受着很大的屈辱和压迫,江南士人尤为严重。 云林乃“九儒”之辈,未跻身于“一官”“二吏”之列,其社会地位极其卑劣。社会地位的低下促使这些“九儒”之士只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寻求平衡,于是他们便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求取一种超脱、高尚的格调;表现在绘画领域,“高逸”随之成为主流的精神方向。 (二)生活经历 倪云林前几代都是隐士,而且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云林父亲早亡,靠其兄抚养长大。云林的长兄倪昭奎(文光)颇有能力,且身为道教上层人物,享受了很多特权。文光聘请很有名气的读书人王文友指
3、教倪云林及倪瑛(云林二兄长)。由于兄长的精心持家与照顾,云林23岁之前过的是衣食无忧、安静快乐的生活。但是,就在云林23岁这一年,文光去世,嫡母也相继去世。于是,支撑家庭的重担便落到了倪瓒身上了,云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光死后,云林的家庭也失去了享受特权的待遇。官府索租逼租,云林“常是半夜等候于公庭,见到小吏也要折拜,使他痛苦、难忍”“同时因倪云林不擅理田,入不敷出”。 经过了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云林在中年时决定弃田逃遁,开始了“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的泊居生活。长期的泊居生活使倪瓒的精神状态更加的空虚凄苦。这一时期,他栖
4、身于太湖一带的秀丽景色,更加专精于绘画;此种空虚凄苦的思想转入到了画作中,也就逐渐孕育出萧索、简淡的绘画风格。 二、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上看,倪瓒高逸的精神境界是其“逸气”说理论的必然产物:而从理论渊源上看,倪瓒“逸气”说的产生亦绝不是偶然的。魏晋时代玄学盛行,更加崇尚于对“逸”的追求,魏晋时期的“逸”可包括“高逸”“超逸”“放逸”三个方面。最初,魏晋时代只是评论人物,注重气,气就是指一种精神和气度,称为“逸气”。后来,在诗歌、音乐领域,也都慢慢开始了“逸气”的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对“逸”的崇尚,自然也会渗透到绘画领域范围内
5、。倪瓒“逸气”说的源头可直溯魏晋时代。 北宋时期,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提出“逸”“神”“妙”“能”四格,这四格使画的品格产生了高低之分,其中,“逸格”居首,高于其他三格之上。苏轼则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认为士人画与画工画存在很大的差别,士人画不注重形似,而是注重“生气”,要“传其神态”:画要“无常形而有常理”,士人画要讲求“常理”。米芾品读为:“又以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工细,意似便已。”(《式古堂书画汇考》画部卷十三)这些皆说明北宋部分士人对“逸气”的崇尚。北宋时期的士人画理论尤其是其
6、中的苏轼、米芾,都为倪瓒“逸气”说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到了元代,崇尚“逸”、推许“高逸”已成为绘画境界追求的主流,而倪瓒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倪瓒的“逸气”说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认到其高逸境界的造诣。“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清圈阁全集》卷九《题画竹》)“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桎剡源图》,……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意。仆之所谓
7、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明阁全集》卷十《答张藻仲书》)从这两段画跋可以看出倪瓒在艺术上追求“逸气”,不注重形似,在“大画希笔”中直写胸中之逸气,作画只是用来自娱,一种“诗意企盼”的高逸之境跃然纸上。 三、个性修养 (一)人格特色 几乎所有关于倪瓒生平的记载中都提到他“性雅洁”“性好洁”等怪癖。张端《云林倪先生墓表》所记“所建云林堂、逍闲仙亭、朱阳宾馆、雪鹤洞、海岳翁书画轩……花叶堕下,则以长竿藕取之,恐人足侵污也,一盥洗易水数十次,冠服数十次振拂”。据说他在阁前四周种植了高大的梧桐树,令下人每天必
8、须擦洗。提及倪瓒的宽厚待人也是有所记载的。《清圜阁全集·卷,一》提到;倪瓒卖掉田地,厚葬了他的老师王文友。之后云林又卖掉一次田产,他把这次卖田的钱全部给了好友张伯雨,供其养老。凡此种种,都共同型塑了云林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