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

ID:21920404

大小:1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_第1页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_第2页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_第3页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_第4页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诵读经典品味越韵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主持人:陈金铭辩课:周一贯滕春友何灿华杨文华董建奋孟琴安彩娣吴淼峰蒋利红鲍国潮骆海燕李芳金燕茅青云赵梁辩题一:三节课的设计意图及教学目的是什么?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低中高三个年段三节不同类型的课,内容都是绍兴的本土经典。请三位老师谈一谈设计的意图及是否达到了预计的目标?金燕(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我执教的是《越中典故成语》,是从我们的低年级校本教材《越中典故》栏目17条典故中选取了3则典故成语,以由简到难的原则来编排的。先学人物单一、情节简单、线索分明、寓意明了的“沉鱼落雁”,接着学习故事情节较复杂

2、、有两个人物、寓意深刻的“东施效颦”,最后学习与孩子们现实生活极远、他们难以理解的“曲水流觞”。从课堂现场生成情况看,孩子们学得顺利、自然、有效。茅青云(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我执教的是《回乡偶书》。我利用校本教材,同时整合人教版教材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教学设计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温故知新”。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借助学习提示与文本提供的辅助资料进行自学,实现梯度教学,进一步增强对诗作的深入解读;二是借助一定的诗文积累,在教学中有机地尝试运用古诗,加强对诗文的灵活运用,以期古为今用,串联时空,以诗话诗,生发拓展,达到“学诗、话诗、用诗”的目的;

3、三是从两首《回乡偶书》人手进行教学,观照诗人贺知章一生的思乡情怀,且在诗人回乡后的“物是人非”中“观其诗、阅其心”,以期达到“通过两首诗,认识一个人,感悟一份情”的目的。赵梁(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我执教的是《卧薪尝胆》,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激趣”显得尤为重要。这“趣”怎么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了解作者及其有关的名人轶事,或是选择孩子耳熟能详的典故、寓言,都是很好的方法。而我这节课采用的就是“游绍兴,聊名士”的方法:上课之初先给孩子们看看绍兴的图片,聊聊绍兴的名人,他们会觉得很亲切,自然也有话可说,心中对于小古文学习的那份“戒心”也慢慢消

4、除了。董建奋(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三位老师共同的教学特点就是,充分彰显了“本土”特色。经典文本选自绍兴本土,三位能充分利用绍兴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如碑文楹联、诗篇辞章等来丰富经典文本的教学,适当掺入本土的“古迹名胜”“风土习俗”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乐而习之。像茅老师这样,利用绍兴方言,吟诵《回乡偶书》,再现诗人“回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更能唤起孩子们对诗人的亲近感,更能体悟诗的意境。辩题二:三节课时候体现了地方经典的魅力?陈金铭:我们继续把目光聚焦,围绕这三节课来谈。你觉得这些课是否体现了越地经典的特色?李芳(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我来谈赵

5、老师的文言课。课堂最后,赵老师问:如今,我们不需要带兵打仗,发生在先祖身上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不仅是一堂课的总结,更是一种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的开始。这个问题的设计,使绍兴本土文化精髓之一“胆剑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纸上的文字、别人口中的文化,而成为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我的思考”。对于本土经典诗文教学来说,如能在引导学生积累的基础上引发思考,使之“为我所用”,这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蒋利红(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小古文”看似高深、遥远,在赵老师的课中,却让学生觉得如此亲近。“本土”与“经典”的无痕融合,“古”与“今”的亲密接触,一系列学习小古文巧

6、妙方法的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运用,通假字、同义字、语气词等古文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乐此不疲。安彩娣(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文字内在的美是讲不清楚的,只有靠读,反复地读,才能涵泳吸纳。我始终认为,汉字是有灵性的,孩子是有灵性的,高明的老师,无非是让这两种灵性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由此而评价的话,金燕老师就是一个高明的老师。课堂上的几则越地典故,蕴含着古城的历史,闪烁着人文的光华。课堂上,金老师引导学生用听故事再思考、看故事再思考和读故事再思考三种不同方法,了解典故情节,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把这些典故和道理编成了琅琅上口的成语谣。孩子们喜欢读这样的成语谣,在

7、读中自然而然地亲近了文字,感悟到了其中的声律之美。吴淼峰(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我来谈谈茅青云老师的课。这节课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意味,不同时代的诗人,聚焦着相同的景致。茅老师在课始即筛选了一组文化特写,诗歌与诗歌的群组效应,建构起了关于“故乡”的厚重意象,而这种意象,又与课尾呼应,形成了回环效应。其次,运用柯灵先生的名句,则巧妙破译了两首古诗的内核,在互文中达成“文化呼应”。再者,借由诗句营造的情境想象练说,既开拓了表达的视域,也营建了文化场域。最值得一说的是“方言对白”与“吟诵”。方言本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