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

ID:21880093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_第1页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_第2页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_第3页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_第4页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摘要:在通假中,存在着本字和借字之间意义相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同源通假。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一直以来不被学界所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来为这一理论做一些例证上的补充。  关键词:通假;假借;同源关系  :H12:A:1005-5312(2011)14-0204-02  通假字的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是学界所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通假这种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学者们阐释的歧异,通假字的问题仍然疑云重重。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相

2、对满意的理论概括。  在清代以前,传统训诂学是没有“通假”这个术语的,训诂学家在训释著作时往往使用“假借”、“读为”、“读曰”等。比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给古书作注时就经常使用“假借”和“读为”。《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涯也。”《汉书·高帝纪下》:“伯者莫高于齐桓。”唐代颜师古注:“伯读曰霸。”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所使用的“假借”其实是和许慎“六书”的假借理论有所不同的。许慎的假借是

3、“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造字之初的文字借用现象,而郑玄的假借字是在用字过程中产生的文字混用现象,对此王引之有很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本无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错字读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例,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也

4、。”王氏很明显已经意识到了两种假借的不同,但是他还没有使用“通假”这一术语。清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首次使用“通假”,以别于假借。他说:“何谓本?制字之假借是也;何为末?用字之假借是也,二者相似而实不同;制字之假借,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以一字为二字者也。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义略同,因而通假,合二字为一字者也。以一字为二字者,其故由于字少,合二字为一字者,其故反由于字多;故曰相似而实不同也。”这是从理论上对通假以别于假借的解释。从晚清以来,通假就和假借并用,但是人们对它

5、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二者之间毫无区别,只是术语的不同,有的人认为有区别,但是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通假和假借区分以后,关于是否有区分的必要,学界意见也不是很统一。刘又辛先生认为通假和假借二者本无区别,一是因为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很难区分;二是因为这两者的性质并没有不同,所以没有区别的必要。而当前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区分是有必要的,一般把本无其字的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称为通假。而且这两种现象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为了解决造字和用字的矛盾,用已有字形记录与之毫无意义联系

6、的同音词的一种用字方法,通过形体的借用扩大了原字的记录功能,这种假借一经约定俗成,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构成理解的障碍。所以本无其字的假借是一种积极的用字现象。而本有其字的假借是一种文字混用现象,是我们阅读古代文献的主要障碍,给我们理解古代文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区分这两种现象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通假现象中,仍然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字现象,即在本字和借字之间存在意义相关和意义无关的两种现象。现在学界流行一种判定通假字的标准,认为两字通假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不相干;通假字

7、与本字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这一权威性的解释标准于《〈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释义·通假现象的处理》。但是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一标准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首先我们很难判定两个字是否同时,比如早和蚤,在文献用例中,一般把“早”借作“蚤”。如《诗·七月》:“四之日其蚤”,《国语·越语》:“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据刘又辛先生的考证,“早”在古文字中没有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简帛、盟书都没有这个“早”字,“早”在《说文解字》中可见,说明这个字是

8、汉代才造的字,在先秦典籍中“早”一律借用“蚤”,由此可见,这两个字不能算作是同时的,可是在实际解释中,我们却是把它们当作一组通假字看待的。本字和借字同时共存,表面看似乎很合理,其实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至于通假字和本字意义毫无关系,我们认为更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无法排除那种具有同源关系的两个字之间的借用。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特别分析了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认为通假字之间的意义是有关联的。王宁先生把通假字划分为“同源通用”和“同音借用”。王宁先生在与陆宗达先生合著的《训诂方法论》中提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