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

ID:21843257

大小:6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5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_第1页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_第2页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_第3页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_第4页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打破时空界限和抒胸怀创意境    论文:山水画;山水诗;形式;本质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用文字描写和笔墨造型的方式抒怀写意,打破时空界限,直指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人和自然的高度***,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朽的亮点。打破时空界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而抒胸怀创意境则是其本质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表面上表现的是自然山水,实际上表现的是“人”。它表现的是人的道德品性、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是诗人画家内在心灵的自然化、物态化呈现。它借着诗歌的语言和造型的笔墨色彩,表达着丰富的人生况味和深邃的艺术意境,  中国人向来讲究“心斋”式的主观

2、内省方法,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更讲究“天人合一”,把追求人和自然的***一体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因而在表现客观物体时不太夸大真实性和逼真感。中国传统赋诗绘画要求形神合一、形神兼备,更讲究以“神”取胜。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感性色彩,如有人说:“对直觉所得的现象,不往作对象本身的探究,而是将事物纳进固定的理性框架之中,这种提升几乎和对象的质毫无关系”;“西哲说中国的思想方法是‘艺术’的,日人说中国乃‘文学的国度’。换言之,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科学逻辑性质的,而‘文学’也者,是感性化的。基于数理而提升的逻辑,为先民所生疏。‘逻辑’令人不能‘迁想妙得’,由是,思想之‘自由’便不可得;‘

3、天马行空’乃最理想的情状,而逻辑则是束缚人的羁绊”。这样的事实,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以宏大的气势,加之以独占的语言和笔墨,艺术家们便能够突破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局限,能够天马行空般地抒发情怀,创造出超妙的艺术境界。    一、打破时空界限: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    诗是时间艺术,体现时间上的活动感;画是空间艺术,体现空间上的直观感。但中国古代诗画艺术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有着“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时空观,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时间的顺序流逝和空间的立体观感紧密结合起来。超越时空,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一大特征。  《文心雕龙》讲到“

4、神思”时,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来概括。思想意绪不仅能超越“现时”的狭小领域,上下无碍,古今无阻,可接通千年情思,此所谓“思接千载”;又能超越“现地”的有限视野,专心灵的眼遍观八方,遍赏四面,将所见和所想用诗笔画笔在一刻间、在一画上全部融会贯通地描绘下来,此所谓“视通万里”,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真实写照和理论提升,杜甫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也正和之一脉相承。  李白山水诗在超越时空方面尤为突出。如《看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远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到庐山的瀑布,并未如实详述瀑布多大、多高、多美,而是以心灵之

5、眼站在缥缈虚远的地方远观此景,“看”出这仿佛就是香炉生出的袅袅紫烟,雾气缭绕,朦朦胧胧。这香炉,这紫烟,是何时何地之香炉紫烟呢7毋需多思,也毋需追究,由于这不知何时何地的物象景致,而又恰好是该时该地的景象物色。“飞流直下”有“三千尺”吗?“银河”究竟是什么样的,从“九天”之高垂落下来,又是何等的景象呢?没有“万里”之“乾坤眼”和“百年”之“时序心”,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可以明显感觉出诗人“接于载”之“思”和“通万里”之“视”,深深地体悟到诗人的胸怀和情意。这就是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神妙意境,也正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歌艺术精华之所在。  再来看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

6、造型,大多不是自然的翻版。宗白华说:“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平凡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地点,仰首看天;而是专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境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地照相。”中国古代山水画总是通过画家从观察、从直觉到联想、到想象而塑造意象,其中综合的成分很多,正如陆机《文赋》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宗白华以为,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他说:“俯仰往还,远近取和,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一个布满音乐情趣的宇宙

7、(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时空如一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一个很大的特征,打破时空限制,把脑海里的山山水水整合到一起,在“似”和“不似”之间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来。宗炳“饱览饫看”、“澄怀味象”,就是创作前的积累和整理,待到时机成熟,灵感突发,便一挥而就。范宽曾在秦陇一带深山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荆浩曾遍赏太行而画山……这样通过长期观察、意合而创作出来的山水画,公道又未必公道,而又不悖理。中国古代山水画正因“似”和“不似”的巨大张力而使创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自由。比如可以山叠山、水连水,可以雪里芭蕉,可以异树同株,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