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31212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本文认为应在大学生中间有效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和心理素质,达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我国政府在2010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就是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可见,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阶段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大学生的就业则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点内容;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目标。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造成大量的优秀人才外流和教育资源浪费。 一、高校毕业生当前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是“毕
2、业就失业”的局面,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截止2010年12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年供给为0.5亿人,而解决劳动力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增加0.4亿个,由此算出,年缺口在0.1亿个,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就业比例失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0.19亿人,“十一五”期间则上升到0.25亿人。大学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约为75%,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二次择业人数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以下依次是我国从2003年—2009年每年的劳动人员就业率:70.2%、73.4%、72.6%、71.8%、71.2%、73.8%、74.5%。 二、影响就业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人口基础大,增
3、长率高。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人口13亿,人口基数巨大,其生育高峰周期必然会带来严峻就业高峰,这种现象在1998开始第一次出现,据统计,我国“十五”期间的适龄劳动力就业人员数量较“九五”期间年均多出约293万人。可见,近年来由于人口生育特点的影响,在大学毕业生中出现的就业高峰同全社会的就业高峰是同步的,这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的主要客观因素。 2.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人数增加。从上个世纪90年末期开始,我国对高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高等教育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高考门槛的适度降低,大学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自高校改革并轨以后,大学毕业生毕
4、业人数2000年为107万人,到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0万人,平均年增加47.5万人,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空间大幅度压缩。 3.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不同步。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高校专业在设置上与市场供求严重不符,“专业不专用”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因素。我国多数高校在教学上通常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对社会上有专项需求的生产技能、行业技术教育的常常忽略。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以往的精英群体印象逐步转变为大众群体认识,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在不断地同社会行业的专业技人才的需求相靠拢。此外,高校重视理论教育的
5、所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大学毕业生跨出校门后,对社会不了解,对岗位适应慢,在理论上纸上谈兵,怕吃苦,跳槽改行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面是毕业生严重过剩、企业招聘“一岗难求”,一面是社会相关行业技术人才短缺、企业求才若渴。 (二)地域之间需求不平衡 改革开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沿海城市以及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如:北京、深圳、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由此导致了上述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扎堆”的现象,2010年,就业总人数中城市就业人数占比为81%,其中,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省(市)城市就业占比到58%。高校毕业生出于自身考虑青睐
6、经济发达地区,多数人都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 此外,我国的高校就业市场的供求双方在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招聘企业在选择高校毕业时普通认为名牌大学或者研究生、博士生素质高,专业水平强或者对有实际工作经验毕业生另眼看待;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普遍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认为大学毕业后人高一筹,通常都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往往都想在发达的城市中聘到工作稳定,薪酬待遇高、让人羡慕的机关、企事业工作岗位。 三、促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多方协调,出台有利的政策环境。政府应从教育体制结构着手,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评价结构,不断完善相关就业政策。一是在
7、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重具有中国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管理行业。二是教育部等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应结合社会实际加快高等教育结构的调研步伐,针对行业的不同实际出台相关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其教学质量实现监控,以达到高校毕业生在人才类型、层次、质量上能够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三是要持续的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少考核惩罚多鼓励改革。四是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中恰当的招聘用人观念,改变一味追求名学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