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78031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文档可编辑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
2、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
3、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
4、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技术资料专业分享WORD文档可编辑●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
5、)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讲授新课]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一、单圈环流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
6、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并补充如下内容。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
7、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
8、------技术资料专业分享WORD文档可编辑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生:不会。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