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23930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本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经济评价理论与工程经济评价实践无缝对接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演练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传统“理论灌输”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中国受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灌输”教学。似乎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方法,就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可事实上,很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就会发现,在学校所获得的“灵丹妙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派不上用场。事实表明,许多在校时考试成绩优秀
2、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却表现平平,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 是这些公式、原理有错吗?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基本公式、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使用有很严格的前提假设。而实际的工作环境却很复杂,已知的信息、资料往往不真实、不完整,很难完全获得如书中所假设的条件。若学生们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和老师们灌输的公式、原理和方法,到实际工作生活中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这些公式、原理进行灵活地变通运用,就会产生“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无用”的想法。这种现象虽然与经验的积累有关,但也暴露出高职高专传统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传统的重
3、概念意义,轻方法策略;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演练;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参与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寻找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高专《工程经济学》开展案例与实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启发式问答法”。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本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
4、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2、《工程经济学》开展案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以工程为依托、以经济基本理论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让学生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课程,若没有学生的“躬行”,教师课讲得再生动有趣
5、,学生脑中理论灌输得再多,到实际工作生活中还是无计可施。以往的工程经济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专门设置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们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参与“躬行”,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枪实弹的演练,才能真正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才能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
6、接,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 再者,《工程经济学》是高职高专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自然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宜一言堂,而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 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以弥补理论灌输教学的不足。 三、《工程经济学》案例与实训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
7、教学及实训环节,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本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经济评价理论与工程经济评价实践无缝对接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演练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传统“理论灌输”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中国受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灌输”教学。似乎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方法,就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可事实上,很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就会发现,在学校所获得的“灵丹妙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派不上用场。事实表明,许多在校时考试成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