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ID:21699343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_第1页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_第2页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_第3页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_第4页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一、教学背景  《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2)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考虑到本节数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重视教学过程,提

2、供足够的操作与交流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尝试、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六个边长为8厘米立方体纸盒,便于进行课堂内的“剪与展”活动;2.分四人学习小组,共14组,由学生自己推选有责任心的组长;3.多媒体课件,辅助演示教学。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用几何画板制作圆柱、圆锥的动画展开图,学生通过认真仔细观察,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总结出结果。  活动二:让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某条棱任意剪开,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

3、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各组准备的大卡片上,不能重复。  展开类型:  只有4、5、12组做出。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第14小组的学生先按课本例子画出一种展开图,然后粘合为立方体,最后在剪开的过程中“按图索骥”,得到的仅是最常见的“一四一”型。我根据出现的情况改变了教学设计,问学生能否用单独的六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做一个立方体模型,学生在积极的尝试下,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每组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11种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对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例题讲解  例:下图是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如果是,请分别用1

4、,2,3,4,5,6中的同一个数字表示立方体和它的展开图中各对对应的面(只要求给出一种表示方法)。  让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演示自己折叠的过程,以及填数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和提炼折叠的方法:可先选定一个面作为起始面,这个面不妨看作原立方体的下底面,然后依次折叠成立方体。在折叠的过程中,当思维有困难时,再折一折。这个环节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关键环节。  活动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方式:我将练习题分成A、B、C三种类型。  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类型题,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例:下面的平面图形中,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B题型:练习有

5、梯度,从最基础开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经过商议后可以派代表解答。  例:如右图是一个不完整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再添上一个面,折叠后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面补画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正确的是()  A型题:注重灵活多样,想象、理解应用。  例:在正方体的表面上画有如图1中所示的粗线,图2是其展开图的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是  学生没有太多疑虑,开始动手操作起来。当很多同学都举起手说出该题的答案时,我又进一步地问:“谁能给我们讲为什么答案是B呢?”下面同学一阵窃窃私语,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犹豫不决地站了起来,说:“如假设有A的面是前面,那么有斜线的面就是

6、上面和左面这是个二二二型,从下往上分别是前、右;上、后;左、下。所以答案选B。”同学们都大声说他这种方法不好,没有折纸法易懂。我环视了一下所有同学:“其实大家都没说错,这节课我们通过剪纸与折叠,亲自了解了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效果  (一)侧重学生独立性思考,注重教师合理性引导。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能力强的同学率先得出结果后,可以在组内帮助能力最弱的同学,而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同学可能借助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也可能在此时受到启发,完成本来某些地方受阻的探究。  (二)体现多样性,突出层次性。  我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由浅

7、入深、梯度合理的原则,搭建了一个讲、学、练一体化的学习平台。  (三)注重灵活性,体现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反思  (一)在数学课堂内,最常用的模式是“四人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的周围都是不同层次的伙伴,既利于组内交流,又利于组际交流。  (二)在组员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鼓励同伴参与,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或批评,澄清或接纳不同的观点。  课堂是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