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89429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文言文两则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言文两则课件文言文两则课件文言文两则课件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两则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
3、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
4、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
5、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
6、学,弗若之矣”。 (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7、)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